? ? ? ?11月6日下午,“中國文化大講堂"開講。魏承思博士以"禪與人生"為題,為同學們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講。

什么叫做禪

? ? ? ?禪是禪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簡稱,由zen音譯而來,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而《六壇祖經》中也有六祖慧能對于禪定的解釋,即為“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指的是判斷。魏承思博士隨即指出,在當下,“禪”用得廣泛而濫,人人皆談禪論道,僅以為一種風尚,隨大流,并不知其所以然。如同世上所謂信佛者眾,實則大多為迷信,只是借佛求官求財保平安,談不上信仰。信仰其事,歸根到底,是在心中。心中有佛,即有佛,心中有禪,即有禪。寧靜不從外來,需從心中覓得。

? ? ? ?佛家實與儒家相同,均教人以人生哲學,區別在于佛教有一步一步的步驟教人修心,而此修心之法即為禪法。禪法分為外道禪、小乘禪、大乘禪法、密宗禪法。外道禪多用靜坐之法(即為坐禪,坐禪緊要的是“惺惺寂寂”四字,指看得清楚但卻不被牽引,內心安靜而非昏睡。)世間禪(凡夫禪)多用數息法。出世間禪分為不凈觀和白骨觀。大乘禪法分為有相和無相,無相乃是最上乘禪,其特點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唯求證據,不求知解”。最后一種即為密宗禪法,講究“手、口、意”三密相應。在談到為什么密宗禪在國外更廣為人知與流傳時,魏承思老師提及,由于大乘禪法多是由口授心傳,如今世間少真正禪師,難以流傳下來于是改用文字記述,而講授的多是心性之學,而密宗禪法里多實際操作的修行方式。

禪宗與中國文化

? ? ? ?最上乘禪講究“心心相應,祖師相承”。由南梁時期的菩提達摩傳起,經由慧可、僧肇、道信、宏忍,直至神秀和惠能處分為北宗南宗(北宗漸修,南宗頓悟)。此后晚唐宋初出現五家七宗,也逐漸出現看話禪,默照禪等語言機鋒,從”狗子有無佛性”為始,有“踢打棒喝”的接引方法。也是由此時起,禪宗思想逐漸滲透到中國文化中來,主要體現在哲學方面的宋明理學,教育方面的書院(佛院),藝術方面的詩與文人畫,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與茶道等不同側面。這些側面又反映了禪宗思想中深遠,寧靜清淡,虛空的禪理、禪趣、禪境。

為什么現代人需要禪?

? ? ? ?現代社會有三大失衡:物質與精神失衡,科學與人文失衡,競爭與和諧失衡。而這些問題要靠智慧來解決,而智慧即為“靈性所流露出來的一種領悟力“,禪修可以開發智慧。日常的禪修即為專注,靜心,放空頭腦。“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有些事情就想清楚了”魏博士感慨如今的學校很少教授怎么開發智慧和感悟力,導致最終培養出高學位低能力的學生。他提倡同學們”多讓腦子空一空",因為"如果牛頓那么忙,沒有時間亂想,他怎么能夠因為蘋果掉下來想到萬有引力呢?”

? ? ? ?在講座的最后,魏承思博士指出,不被外物所擾,保持內心的寧靜也是做學問的基石,他提倡同學們保持一顆禪心,只要心中有禪,無論世事多紛雜,終能覓得心底的寧靜,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找到堅守的方向。

嘉賓簡介

? ? ? ?魏承思,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碩士。早年曾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主講隋唐史、佛學和史學理論。1990年代先后擔任香港『亞洲周刊』和『明報』主筆、亞洲電視新聞總監和『成報』總編輯。南懷瑾大師創辦的太湖大學堂唯一特聘教授。

? ? ? ?魏承思博士主要著作有《史學和佛學》、《魏承思國學講演錄》、《緣來佛教》、《中國知識分子的浮沉》等,并分別為《南懷瑾全集》、《星云大師佛學精選》以及趙樸初、日本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的著作撰寫序言。

作者:陳佳雯

攝影:李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