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貴娟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期刊Chem. Comm.上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成貴娟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深圳灣實驗室吳云東院士和張欣豪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著名期刊《Chem. Comm.》上發表題為“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Catalysis by Combining Mass Spectrometry and Computation ”的綜述與展望,該論文被選為當期封面文章。成貴娟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論文配圖
科研成果簡介
?
藥物分子的化學和生物合成通常通過催化(酶催化、金屬催化等)實現,并依賴于新型反應和催化劑的設計與發展。催化機理的研究有助于促進對反應本質的理解,并進一步指導優化反應、設計新的催化劑,進而發展更有效率、更經濟綠色的藥物合成方法。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質譜和計算化學聯合對于催化反應機理的探索是強大而有效的工具。質譜研究提供了實驗方法很難獲取的反應中間體信息,而計算化學則提供了反應中間體的詳細結構信息和反應能量。
? ? ? 該篇綜述總結了理論計算與質譜實驗相結合用以研究催化反應機理的代表性工作,展現了二者聯合在機理研究中的巨大優勢。同時,探討了這兩種方法結合進行機理研究存在的挑戰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并展望了這一研究方法的應用前景。
?
?
成貴娟教授簡介
?
? ? ? ? 成貴娟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及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為本科生主講《基礎化學》(?General?Chemistry),下學期將開設《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
她于2015年于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北大優秀博士論文并獲得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頒發的Springer Thesis Prize。同年赴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煤炭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Kohlenforschung)從事博士后研究。
? 成貴娟教授團隊致力于計算化學和計算生物學研究,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結合理論計算與實驗研究酶催化和金屬催化反應機理,酶體系的多尺度分子模擬,藥物分子合成反應機理和生物合成。迄今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CS Catal., Chem. Comm.等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了20余篇論文,總引用超過800次,其中三篇被評為ESI高被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