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學院21位教授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發布了世界排名前2%科學家名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共21名全職教授入選該榜單,超過理工學院全職教授的四分之一,他們分別是唐本忠教授、鄒志剛教授、羅智泉教授、倪維明教授、周艷教授、朱世平教授、許杰教授、裴有康教授、唐叔賢教授、趙俊華教授、張縱輝教授、崔曙光教授、朱建教授、王學鋒教授、黃建偉教授、黃乃正教授、徐揚生教授、梁永波教授、李東教授、甘培潤教授、沈穎祺教授。這充分體現了理工學院的教授在國際學術中的科學影響力。

該排名由美國斯坦福大學John P.A. Ioannidis教授團隊發表并由Elsevier旗下Mendeley Data發布。Ioannidis團隊基于Scopus數據庫,使用了一個綜合六種引用指標的打分,通過對世界科學家和科學學科的標準化引文指標數據庫的長期系統研究,從850多萬名科學家里,涵蓋文、理、工學科,包括了22個領域和176個子學科,考慮到不同子研究領域的差異,提供了衡量科學家長期科研表現的指標,力求更客觀的反映學者的影響力。該榜分為兩個榜單,分別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榜單。
值得一提的是,理工學院有13位教授(唐本忠教授、鄒志剛教授、羅智泉教授、倪維明教授、朱世平教授、許杰教授、裴有康教授、趙俊華教授、張縱輝教授、崔曙光教授、王學鋒教授、黃建偉教授、徐揚生教授)同時入選“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榜單。
入選教授簡介
唐本忠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學術領域:?化學, 材料學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別在華南理工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于1989-1994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了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級研究員。199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工作,2008年晉升為講席教授。2021年,唐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任理工學院院長。
唐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已發表科學論文1600余篇,他引十三萬余次,h指數163。自2014年至今,唐教授連續入選化學和材料科學雙領域高被引用科學家。唐教授獲得多項榮譽及獎勵,如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7)、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裘槎高級研究成就獎(2007)等。唐教授現任Wiley出版社發行的Aggregate雜志的主編。
?
鄒志剛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學術領域:?材料學
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中國光化學及光催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總裝備部“國民核生化災害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負責人,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戰略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空間站科學技術實驗科學委員會共同主席,中國空間技術研究太空探索實驗科學委員會共同主席。兼任日本北海道大學特任教授和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NIMS)客座研究員。長期從事光催化材料的設計、制備、反應機理及其應用的基礎研究。在Nature、PRL、Advanced Materials、Angew Chem Int Ed、JACS等一流國際期刊發表SCI科學論文600余篇,他引20148余次。獲國家發明專利77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7項發明專利已成功進行產業化轉化。2012、2016年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及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特別獎。
?
羅智泉教授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羅智泉教授于1984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系獲學士學位。同年他經美國數學學會以及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聯合選拔(又稱陳省身項目),獲赴美攻讀博士資格,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以及運籌學中心學習,并于1989年獲得博士學位。1998年成為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終身教授。2000年至2003年,任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主任以及加拿大國家科研講席教授。2003年至2014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以及ADC講席教授。自2014年5月,羅智泉教授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主管學術和科研。自2016年3月起,羅智泉教授兼任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自 2018年 6月起,羅智泉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騰訊 AI LAB 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2020年9月,羅智泉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華為未來網絡系統優化創新實驗室主任。
羅智泉教授曾榮獲2010年美國運籌學和管理學研究協會(INFORMS)頒發的Farkas獎,以表彰他在最優化領域的杰出貢獻。2018年,他獲得 Paul Y. Tseng 連續優化紀念獎(Paul Y. Tseng Memorial Lectureship in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他在優化、信號處理及通信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曾分別獲得2004年、2009年、2011和2015年IEEE信號處理學會、2011年國際通信大會以及2011年歐洲信號處理學會的最佳論文獎。2021年4月,他被授予2020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最佳論文獎(銀獎) 。羅教授同時是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和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IAM)會士。2014年他當選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2016年,他入選廣東省領軍人才。
羅智泉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優化理論、算法設計以及其在信息科學中的應用。他多次被邀請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上做大會特邀報告,他是2003年國際數學規劃會議大會以及2011年IEEE決策與控制大會特邀報告人、2006年IEEE SAM Workshop的杰出演講者、2013年IEEE SPAWC會議以及2014年IEEE通信理論國際研討會的大會特邀報告人。他曾任IEEE信號處理學會SPCOM技術委員會主席,曾擔任IEEE信號處理期刊主編以及《運籌學數學》(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和《數學規劃》(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等國際著名雜志的編委。除了教學科研,羅教授還長期為國內外高科技企業以及政府研究機構提供技術咨詢。
?
倪維明教授
學術領域:?數學與應用數學
倪維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校長講座教授。他在1972年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臺灣)獲得學士學位,在服滿兩年兵役后,于1979年獲得紐約大學(庫朗研究所)博士學位。1979年以來,他先后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明尼蘇達大學擔任教授,2010年至2017年,他在華東師范大學擔任偏微分方程中心主任。
倪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偏微分方程,近十年來專注于生物中的數學問題。他已在相關領域發表100余篇學術論文。他的論文絕大多數均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上,并被大量地引用,倪教授還是全世界被引用最高的數學家之一。
?
周艷教授
學術領域:?電子工程, 材料學
周艷博士在2003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獲得本科學位,并于2009年從瑞典皇家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周艷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量子自旋拓撲電子學。他發表了200多篇論文,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Physics、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Proceedings of the IEEE、National Science Review、Nano Letters等,他引超過8000次。其中30余篇文章入選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paper,H-index為45。2021年,周艷教授由于其在自旋拓撲電子學(包括拓撲自旋電子學基礎研究以及磁存儲器、傳感器、邏輯電路和類腦計算等應用領域)的突出貢獻,被遴選為英國物理學會(IOP)的Fellow。周艷教授分別于2017年和2021年兩度入選中國科技新銳人物。周教授現擔任Frontiers in Physics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和3個國際期刊的編委會成員(Editorial Board Member), 包括Scientific Reports、IEEE Magnetics Letters、Sensors。他長期擔任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Nano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X,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 Devices等期刊的審稿人。周艷教授作為PI主持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C)面上項目(2項)、NSFC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深圳市基礎研究重點項目(3項)、廣東省本土創新創業團隊、深圳市創新創業團隊(孔雀團隊),香港RGC-GRF, ITF(2項)等在內的外部競爭性科研經費累計約6000萬元人民幣。
?
朱世平教授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朱世平教授198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1991年獲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教該校化工系和材料系,2009至2014年任化工系主任,2015年獲“杰出大學教授”榮譽稱號。2017年入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座教授、副校長、深圳先進高分子材料研究院院長。
朱教授2010年當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4年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2020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1年獲加拿大化學聯合會“大分子科學與工程獎”,2016年獲加拿大化工學會成就獎R.S. Jane Memorial Award。朱教授已培養高學位人才140多名,發表論文400 余篇,引用 1.8萬余次,H 指數 75。
研究領域為高分子化工,專長聚合反應工程,在長支鏈茂金屬聚烯烴產品開發、鏈結構調控與表征;可控自由基聚合機理、催化劑負載與微型連續聚合反應器;聚合生產過程數學建模與工業應用;以及智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做出了原創性貢獻。
?
許杰教授
學術領域:?計算機工程, 電子工程
許杰,2007年和2012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和博士學位。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博士后研究員,廣東工業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無線通信、無線能量傳輸、無人機通信、移動邊緣計算和機器學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0余篇,谷歌引用5800余次,其中,13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3篇論文入選ESI熱點論文。
曾獲得2019年IEEE通信學會亞太地區杰出青年學者獎、IEEE無線通信技術委員會杰出青年學者獎、2017年IEEE信號處理學會最佳青年學者論文獎、2019年中國國際通信大會(IEEE/CIC ICCC)最佳論文獎、愛思唯爾2020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先后擔任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的編委,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和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的客座編輯,以及2019年IEEE全球通信大會(IEEE Globecom 2019)無線通信分會共同主席。
?
裴有康教授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麥克奈特杰出教授
學術領域:?計算機工程, 材料學
裴有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校長講座教授,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麥克奈特杰出教授和LM Fingerson/TSI主席。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明尼蘇達大學顆粒技術實驗室的主任。同時他也是過濾研究中心主任,該中心由20個國際領先的過濾公司組成。他在氣溶膠和納米顆粒領域擁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已發表超過300篇論文,獲得40多項專利。所開發的PM2.5測試儀器已獲得廣泛應用。曾獲多個獎項,包括馬克斯·普朗克研究獎(著名德國國家級獎項,1993年)、洪堡高級科學家研究獎(著名德國國家級獎項,2000年)、福克斯紀念獎(美、德、日氣溶膠協會授予的最高獎項,2010年)。
裴教授研究領域集中在氣溶膠科學與技術,納米顆粒工程技術,以及它們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他開發了發塵、采樣和測量顆粒物的系列儀器。他的基礎研究包括氣溶膠帶電和中和,氣溶膠采樣、傳輸和沉降,以及空氣/氣相/液體過濾。裴教授主導的過濾研究中心(CFR)由21個國際領先的過濾公司組成,已經成為國際領先的空氣過濾研究中心。目前,他正在領導CFR的成員公司致力為世界最急迫環境問題(大城市PM2.5污染問題)提供過濾解決方案。
?
唐叔賢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術領域:?材料學
唐叔賢教授,1964年畢業于香港大學,1967、1969年分別獲加州大學碩士、博士學位。1997年,唐教授獲裘槎優秀科研者獎。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Fellow。2010年當選世界科學院院士。2011年入選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杰出人才。
唐叔賢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專家,發展了固體中電子的多重散射理論體系,在低能電子衍射(LEED)、光電子衍射(PHD)、高分辨電子能量損失譜(HREELS),以及反射高能電子衍射(RHEED)等技術測量結果的定量分析上做出了創造性的系統貢獻。由于在表面衍射和光譜學多重散射理論方面的貢獻。此外,在先進材料生長上開展了氮化鎵在碳化硅襯底上的生長研究,并探討了氮化鎵的異質生長機制。
唐叔賢教授從201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 2011-2014年任南方科技大學領軍教授,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會主席、物理系主任和致仁書院院長。2004至2014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主任。2004至2009年任香港城市大學常務副校長,2002-2003年任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學術), 1994至2001年出任香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1988至2000年任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物理杰出講座教授,1988-2000年任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項目主任、1986年當選為美國真空學會主席、1990年當選美國總統杰出青年研究學者評委,1993年任英國皇家杰出講座教授。在美期間, 曾任加州大學 (Berkeley), Arizona State大學, 歐州 Arhus University等大學的客座教授。
唐叔賢教授著書6本,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文章280多篇,當中包括:2篇《Science》文章、2篇《Physics Today》文章、1篇《Advances in Physics》文章、1篇《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文章、1篇《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文章、35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文章。唐叔賢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專著《Surface Crystallography by Low-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表面晶體學的低能電子衍射方法)》,成為表面結構領域的權威刊物,被他人引用超900次。唐叔賢教授的著作被引用超過10,000次, 其中24篇著作引用超過100次。h-index是52。在1991年,唐教授把電子全息方法引進表面物理領域,該技術獲批1992年美國專利。
唐教授自1974年以來,承擔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科研項目20項,作為項目負責人(PI)承擔18項國際科研項目。其中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美國科研項目13項,包括1974年到1994年期間承擔7項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項目,1979年至1994年期間承擔5項美國能源部項目,1990年至1993年間承擔1項美國海軍研究局項目。在1988年至1989年期間,作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材料研究部凝聚態理論項目的主任,主管負責資助全美大學超過300個研究項目,在這些科學家中包括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6項中國香港地區科研項目,作為主要參與人承擔2項香港地區科研項目。其中分別在1995年7月至1998年12月和2003年7月至2006年11月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中國香港研究資助局2項團隊項目,在2001年12月至2003年11月主持中國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基金項目1項,分別在1996年10月至1999年9月、2001年9月至2003年8月、2002年9月至2006年8月主持3項優配研究金項目。2016-17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低維度人工微結構及其界面和表面科學)的負責人,目前此項目正在進行。
?
趙俊華教授
學術領域:?計算機工程,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趙俊華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副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主任,深圳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研究員。他回國前擔任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智能電網研究中心主任科學家,在澳大利亞有11年的電力行業從業經驗。長期從事智能電網、電力市場、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際國內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在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超過100篇, IEEE Transactions收錄論文50篇。發表的論文被國內外引用9300次,H-index為49(根據GoogleScholar統計)。合著英文著作兩部。
2020年獲得浙江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17年獲澳大利亞達沃斯論壇(ADCForum)授予青年科學家獎(Young Scientist of the Future)。2017年獲國家科技部“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力中文科技期刊論文”獎。2016年獲得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授予最佳審稿人獎。2014年獲得IEEE電力與能源大會(IEEE PES GeneralMeeting)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兩次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20年獲深圳特區金融學會重點課題評選二等獎。研究成果在工業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參與開發的多個軟件產品先后應用于紐約愛迪生公司、港燈集團、廣東省能源集團、中海油、大唐發電等大型能源企業。
趙俊華教授還是招商銀行總部特聘能源行業專家、《澳大利亞國家展望報告(Australian NationalOutlook)》特邀外部專家。IEE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on Active Distribution Grids andMicrogrids聯合主席。IEEE PES SBLC(SmartBuilding, Load and Customer)亞太工作組秘書,國際智能電網聯盟(GSGF)“Interfaces of Grid Users/ Focus on EV and Local Storage”專家組成員。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ergy Conversion and Economics等多個國際期刊編委。
?
張縱輝教授
學術領域:?計算機工程, 電子工程
張縱輝教授分別于2003年與2008年自臺灣清華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學士與通訊工程博士學位。目前他任職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擔任副教授。在2012年八月到2015年七月期間,他在臺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在擔任教職以前,張教授先后在臺灣清華大學(2008-2011)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2011-2012)擔任博士后研究員。他曾是美國密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的訪問學者。
張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于通信系統與機器學習中的關鍵信號處理與優化方法。他在2014年獲得臺灣科技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2015年獲得IEEE通信學會亞太區杰出青年學者獎,2018年獲得IEEE信號處理學會最佳論文獎,2021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首屆卓越科研獎。張教授是IEEE信號處理學會通信與網絡信號處理技術委員會(IEEE SPS SPCOM TC)的委員(Elected Member),也是IEEE信號處理學會感知與通信一體化技術工作委員會(ISAC TWG)的創始主席。他擔任多個信號處理領域國際一流期刊的編輯工作,包括頂級IEEE信號處理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的編委(2015-2018)與高級領域編委(2021-今),IEEE網絡信號與信息處理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VER NETWORKS)的編委(2015-2018),以及IEEE信號處理開放期刊(IEEE OPEN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的編委(2021-今)。
?
崔曙光教授
國際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
學術領域:??計算機工程, 電子工程
崔曙光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全球高被引學者,IEEE Fellow,深圳市杰出人才培養計劃首批入選人。崔教授于2005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后在UC Davis等多所美國大學任教至講座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冠名校長講座教授、未來智聯網絡研究院院長、港中深-京東集團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崔教授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數據驅動、AI賦能的大規模系統控制和資源管理。他已在國際一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280多篇論文,是IEEE 信號處理協會2012年最佳論文獎獲得者,并曾擔任多個IEEE國際會議的主席和程序委員會主席,兩個IEEE國際期刊的指導委員會成員、主席,多個IEEE國際期刊的編委和領域主編,IEEE無線技術委員會的主席。他在2013年當選IEEE Fellow(博士畢業8年內入選,IEEE歷史上最快之一),在2014年入選IEEE通信協會杰出講師,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和ScienceWatch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名單。在2017年10月,基于其在物聯網和數據分析領域的學術聲譽,他應阿里巴巴集團的邀請到杭州,作為13名科學家之一為阿里巴巴達摩院的成立提供了戰略性意見。崔教授在2020年獲得IEEE ICC最佳論文獎,IEEE ICIP最佳論文列表,IEEE GLOBECOM最佳論文獎,中國ICT2020創新應用獎,Chinagraph首個圖形開源數據集獎,中國電子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通信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
朱建教授
學術領域:?計算機工程, 電子工程
朱建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副教授。在此之前,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職助理教授。朱建博士于2008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獲得了加拿大NSERC(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博士后獎學金。朱建博士隨后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項目研究,師從美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鎖志剛教授,研究方向是柔性主動材料與人工肌肉。朱建博士是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的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他的研究興趣在于軟體智能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及智能材料和結構。
?
王學鋒教授
學術領域:?數學與應用數學
王學鋒教授于2019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此之前,他在杜蘭大學工作了26年,2016-2019年在南方科技大學任職。他一直從事教學工作,從大一微積分到博士生專題課程。王學鋒教授的研究領域是偏微分方程(PDE)。他的一些研究課題旨在通過典范的例子在簡潔的框架下發現新的數學現象,提供新的視角,展示新的方法。其它的課題(例如大范圍分支理論和Krein-Rutman理論)是為分析應用中出現的日益復雜的PDE模型提供通用的、易操作的工具。
?
黃建偉教授
國際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學術領域:?計算機工程,電子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黃建偉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和理工學院副院長,深圳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和群體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黃建偉是IEEE Fellow,IEEE通信學會杰出講師,科睿唯安計算機科學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他2005年于美國西北大學獲博士學位,2005 至2007年間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后副研究員,2007年至2018年間在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
黃教授長期專注于網絡優化,群體智能和經濟學交叉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總共發表了7本英文學術專著,300多篇國際一流期刊和會議論文,谷歌學術總引用超過 14000。他的論文九次獲得國際會議和期刊的最佳論文獎,包含2011年IEEE馬可尼無線通信論文獎。他獲得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青年研究學者獎,2009年IEEE通信協會亞太杰出青年研究學者獎。
黃教授現任 IEEE Transaction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CR Q1)的主編,曾任 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的副主編和中國計算機學會網絡方向的所有A類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的編委。他歷任IEEE通信學會認知網絡專委會主席,IEEE通信學會多媒體通信專委員會主席,以及IEEE通信學會亞太分會技術委員會主席。他獲得2015年IEEE通信學會多媒體通信專委員會杰出服務獎和2010年IEEE GLBOECOM卓越服務獎。
?
黃乃正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及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學術領域:?有機化學,?材料學
黃乃正于1973于香港中文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理學士學位,隨即獲蜆殼留英獎學金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進修,于1976年獲頒哲學博士學位后,再赴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兩年。1979至1980年,黃教授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任Ramsay紀念研究員,開展獨立研究工作;1980至198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乃正于1983年返回港中大任教,曾于1995至1997年任港中大化學系系主任。并于2002至2010年7月出任港中大新亞書院院長;2004年至2013年出任研究事務委員會主席;2006年至2013年出任教材設置撥款委員會主席, 及2009年到2013年任副校長。2012年至2018年任理學院院長,并于2014年1月至2020年底重新出任新亞書院院長。他是香港中文大學榮休化學講座教授及研究教授,?也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管理委員會主席和深圳南方科技大學長期杰出客座教授,并出任多所內地大學的客座及顧問教授。
黃教授主力研究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之合成,現為多份國際及內地化學期刊編委、資深評委或學術諮詢委員。黃乃正曾獲邀于國際及內地各化學研討會作大會及特邀報告八十多次,迄今共發表文章逾二百六十五篇。
黃教授曾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7年)、香港裘槎基金會杰出研究獎(1999年);并分別于1999年,2004年及2015年分別獲選為中國科學院,發展中世界科學院(前稱第三世界科學院)及香港科學院院士。
?
徐揚生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師學會院士
徐揚生教授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他早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工作多年,2013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徐教授所研究的領域包括機器人和智能系統,專注于空間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穿戴式人機界面、智慧汽車、動態穩定系統和機器學習,并在這些領域發表了六部專著和300多篇國際學術論文。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2016年11月14日,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國際永久編號第59425號小行星1999 GJ5命名為——“徐揚生星”。
?
梁永波教授
學術領域:?化學
梁永波教授在1979年獲得英國肯特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0年獲得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有機金屬化學專業理科碩士學位,1984年于西澳大利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后,梁教授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做博士后研究,1990年加入了香港中文大學。2001至2006年梁教授擔任應用化學與管理專業的系主任。1997至201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擔任教授。梁教授現在在化學系中擔任客座教授。
梁教授是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他也是一位特許的化學家和科學家。梁教授是Main Group Chemistry周刊的區域主編。他更是幾家國際周刊的審稿人,其中包括Organometallics, Inorganic Chemi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和 J.C.S. Dalton Trans。梁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合成、結構和機理研究, G14金屬碳烯類似物反應性的研究,和有機鋯和鑭系元素化合物的合成和催化反應的研究。
?
李東教授
國際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士
學術領域:?計算機工程, 電子工程
李東教授于1971年從臺灣成功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并分別于1976和1977年從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現紐約大學Tandon工學院)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目前,他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2013至2017年, 他曾任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致遠講座教授。1991至2013年, 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學系講座教授。1991至1993年,他曾任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現紐約大學Tandon工學院)電子工程學系教授。1989至1991年, 他曾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兼仼副教授。1977至1983年期間, 他在AT&T貝爾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 1983至1993年, 在貝爾通信實驗室(現Telcordia Technologies)工作。他是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 (IEEE Fellow), 以及中國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士(HKIE Fellow)。他曾獲得許多獎章, 其中包括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通信學會的1989年Leonard G. Abraham獎, 以及1999年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他曾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的編輯,并且擔任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編輯。
?
甘培潤教授
國際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新加坡工程學會(IES)會士
學術領域:?電子工程, 數學與應用數學
Pooi-Yuen KAM教授出生于馬來西亞,在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專業完成了從學士到博士的學習。在貝爾電話實驗室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他以教授的身份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職接近四十年。他于2019年五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沈穎祺教授
學術領域:?電子工程, 數學與應用數學
沈穎祺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學士畢業后,在南加州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在201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之前,他是香港中文大學網絡編碼研究所的研究副教授。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信息論和編碼理論,包括分布式存儲系統的編碼、序列設計、以及一些以代數或組合數學為基礎的工程應用問題。
?
文章轉自理工學院微信公眾平臺,鏈接為https://mp.weixin.qq.com/s/8H989IJGT3i8UVfptA26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