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應用心理學林志成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實驗心理學頂級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JEP: General)發(fā)表關于注意和意識的論文。文章與蘇州大學張陽教授和張明教授合作,利用行為(心理物理學)方法,揭示無意識注意的新機制。

以往動物生理研究和人類神經(jīng)影像研究發(fā)現(xiàn),伽馬波段(即30到90赫茲)的振蕩和同步化與注意功能有密切聯(lián)系。然而,目前在行為功能水平上揭示伽馬振蕩與注意的關系存在許多困難。比如,雖然以往研究提示伽馬中間波段(40到70赫茲)的同步作用(entrainment)可以在無需意識的情況下調節(jié)注意分布,但其注意調節(jié)作用可能是由于刺激顯示儀器的某些非無意識的混淆因素導致的。本研究采用沒有亮度變化且不受這些混淆因素影響的等亮度顏色閃爍刺激(isoluminant chromatic flicker)作為注意線索(cue),測試當刺激閃爍得太快而無法被覺察時如何影響注意分布。為了確認被試沒法覺察到刺激的閃爍,研究采用高統(tǒng)計效力(power)的設計,并使用傳統(tǒng)和貝葉斯統(tǒng)計評估被試的主觀判斷以及客觀選擇。實驗發(fā)現(xiàn):位于伽馬中間波段的 50 赫茲顏色閃爍刺激沒能吸引注意,而位于伽馬中間波段外的 30 赫茲顏色閃爍刺激可以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吸引注意。注意影響表現(xiàn)為,在 50毫秒的短時間間隔 (ISI) 下線索對目標物的判斷有促進效應,在 500毫秒的長時間間隔下則有抑制效應。另外,實驗確認,與線索定位任務(即客觀破選)相比,注意任務對線索更敏感。

這些行為結果與早期視覺皮層對顏色閃爍刺激的神經(jīng)反應吻合,但是不支持伽馬中間波段在無意識注意中有特殊角色的觀點。此外,結果提供行為證據(jù)表明同步化(entrained synchronization)可能是自下而上的注意機制之一,而且顏色閃爍可能是研究無意識加工的一種好方法。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37/xge0000825

Zhang, F., Lin, Z., Zhang, Y., & Zhang, M. (2021). Behavioral evidence for attention selection as entrained synchronization without awarenes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0(9), 1710–1721.?

01. JEP: General 簡介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JEP: General)是實驗心理學的頂級期刊,發(fā)表具有廣泛興趣或者能融合兩個或多個心理學領域的文章,其出版主題涵蓋學習、記憶、知覺等認知過程,也涉及發(fā)展、社會、精神病理、神經(jīng)科學和計算模型等領域。該期刊的歷史可追溯至1916年,其接受率僅為15%,2年影響因子為4.91(5年影響因子為5.87),以發(fā)表基于實驗證據(jù)并有重要理論意義的研究而出名。

02.?教授簡介

助理教授 林志成

林志成教授于200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心理學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yè)于明尼蘇達大學,獲認知和腦科學博士學位;他隨后在華盛頓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6月起,林志成教授執(zhí)教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期間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共同)在心理學權威期刊上發(fā)表多篇文章,如認知心理學權威期刊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和Cognition) 以及主流臨床心理學期刊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和Body Image) ,并主持兩項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聯(lián)合基金青年項目)。他的研究興趣涉及人類行為的認知過程,特別是注意,知覺和意識。林教授近期的研究興趣集中于行為研究方法、認知和健康的心理測量問題、臨床和健康應用(尤其是干預)。

?

文章轉自人文社科學院微信公眾平臺,鏈接為https://mp.weixin.qq.com/s/-mJN5uvKJEPqdB7mRTmM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