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教授管延軍參與的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Project(ISP)研究項目有多個成果發表于心理學的頂級期刊。ISP項目由美國學者Erica Baranski等人設計,旨在通過全球范圍的社會調查來系統了解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個體如何看待及調整自身的人格發展,管延軍教授參與了中國大陸地區的問卷翻譯修訂及數據收集工作。近期該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PSP)上發表。論文標題為:Who in the World Is Trying to Change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Volitional Personality Chang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ix Continents。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期刊簡介

JPSP是美國心理學會(APA)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7.7(5年影響因子為10.4),是全球學界公認的社會心理學頂級期刊。管延軍教授參與發表的論文關注了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生有多大意愿改變自己的人格特質。盡管人的性格被認為是一種穩定的個體因素,但是當個體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存在差異時,個體會選擇主動選擇改變性格。然而,當前的研究文獻對個體主動改變性格的意愿強弱以及相關的因素沒有提供清晰的答案。本研究基于大五人格特質理論的框架、通過對56個國家和地區共13278名的大學生的調研,探討了當下大學生性格改變意愿的現狀及相關因素。

研究發現:60.4%的受訪者正在努力的改變他們的性格,其中泰國大學生嘗試性格改變的比例最高,達到81.91%。在性格改變的內容上,大學生最愿意提升自身的情緒穩定性(29.73%),其次是責任心(19.71%)、外向性(15.94%)以及親和性(13.53%)。其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強社交能力等是實現性格提升的常用途徑。同時,性格的改變意愿也與其當下對應的性格水平呈顯著的負相關,例如,有意愿提升外向性的個體當下會表現出較低的外向性。論文總結道:自我完善的意識是人們主動進行性格改變的重要驅動力,而這種驅動力的影響也存在顯著的文化差異。本研究的成果為人格的發展與改變這一重要領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證據和理論指引。

教授簡介

教授 管延軍

管延軍教授是人文社科學院應用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組織心理學、職業生涯發展與管理、跨文化管理等,目前已有60余篇論文發表于國際主流學術期刊,包括SSCI 一區論文40余篇。2018 年4 月至今擔任職業心理學重要國際期刊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也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一位副主編。組織管理及職業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商學院權威認證組織AMBA 的會刊Ambition?以及英國人力資源管理權威雜志People Management?的專門報道;在跨文化領域的研究成果被英國《衛報》、《中國日報》等重要媒體報道,獲得了良好的國內外反響。

?

文章轉自人文社科學院微信公眾平臺,鏈接為https://mp.weixin.qq.com/s/q54N2L7w0YQjB7oKHlcG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