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學院共獲批六項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省市聯合基金項目
2021年12月,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發布關于2021年度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省市聯合基金(粵穗、粵深、粵佛、粵莞)擬安排項目資金的公示,理工學院共有六個項目獲批,取得可喜的成績。
本次我院共獲2個重點項目立項、4個青年項目立項。其中,學院副院長黃建偉教授與助理院長周艷教授分別擬獲得重點項目立項,張焯然助理教授、胡盛清研究助理教授以及學院徐彥卿博士與張飛博士共4人獲青年項目立項。

?
項目介紹
(一)面向B5G邊緣智能的感知通信計算融合理論與關鍵技術
項目負責人
黃建偉教授
項目簡介
作為邊緣計算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興計算范式,邊緣智能被廣泛認為是賦能5G/6G智能通信、推動萬物智聯、打通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關鍵使能技術。實現未來邊緣智能愿景,需要網絡感知、通信與計算能力的高度協同與深度融合,打破“終端感知、網端通信、云端計算”的傳統煙囪式服務框架,實現分布式與群智式的一體化數據感知、傳輸與計算,以及云邊端資源與算法聯合調度。
本項目面向未來B5G邊緣智能,研究感知通信計算融合理論與關鍵技術,具體包括:物理層的通信感知一體化傳輸理論與技術,跨層的感知通信計算聯合優化理論和算法,以及應用服務層的邊緣智能架構與云邊端資源聯合優化算法。基于理論成果,本項目將進一步構建基于B5G邊緣智能的車聯網高精度地圖應用示范,解決高精地圖靜態層與動態層更新的痛點問題。本項目提出的邊緣智能架構與感知通信計算融合理論方法,有望為B5G邊緣智能提供新模式與研究范式,為實現未來一體化泛在網絡智能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負責人簡介

黃建偉
校長講座教授
黃建偉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和理工學院副院長,深圳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和群體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黃建偉教授是IEEE Fellow,IEEE通信學會杰出講師,科睿唯安計算機科學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他2005年于美國西北大學獲博士學位,2005 至2007年間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后副研究員,2007年至2018年間在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
黃建偉教授長期專注于網絡優化,群體智能和經濟學交叉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總共發表了7本英文學術專著,300多篇國際一流期刊和會議論文,谷歌學術總引用超過 14400。他的論文九次獲得國際會議和期刊的最佳論文獎,包含2011年IEEE馬可尼無線通信論文獎。他獲得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青年研究學者獎,2009年IEEE通信協會亞太杰出青年研究學者獎。
黃建偉教授現任 IEEE Transaction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CR Q1)的主編,曾任 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的副主編和中國計算機學會網絡方向的所有A類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的編委。他歷任IEEE通信學會認知網絡專委會主席,IEEE通信學會多媒體通信專委員會主席,以及IEEE通信學會亞太分會技術委員會主席。他獲得2015年IEEE通信學會多媒體通信專委員會杰出服務獎和2010年IEEE GLBOECOM卓越服務獎。
?
(二)拓撲磁性材料的自旋超快調控研究
項目負責人
周艷教授
項目簡介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研究拓撲自旋結構對電場、自旋電流、熱、微波、自旋波等超快外場調控的響應,探索其背后超快動力學原理,為以后拓撲自旋結構元器件的實用化奠定基礎。
負責人簡介

周艷
副教授
周艷教授于2003年在中國科技大學獲得本科學位,2005在香港理工大學獲得哲學碩士,并于2009年從瑞典皇家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他主要從事新一代自旋電子學物理和器件研究,包括自旋電子振蕩器、磁存儲器和自旋拓撲結構的信息處理和存儲應用。他發表了100多篇論文,包括Proceedings of the IEEE, Nature Physics, 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 NPG Asia Materials和Nano Letters等高影響力論文,他引累計8000余次。其中二十余篇文章入選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paper。他的研究工作被Phys.org, Science Daily, IEEE Spectrum, Storage Newsletter等廣泛報道。周教授現擔任IEEE高級會員和Scientific Reports編委,磁電領域專業期刊IEEE Magnetics Letters 編委會成員(Editorial Board Member)。他同時也是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Nano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X,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 Devices等期刊的審稿人。
?
(三)面向輔助生殖治療的機器人學顯微操作針定位技術研究
項目負責人
張焯然教授
項目簡介
項目面向我國輔助生殖治療中細胞手術的核心需求,例如,在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中,通過顯微操作針將單精子注射到卵細胞中形成受精卵,解決因男性原因導致的不孕問題;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中,在植入母體前對胚胎進行活檢取樣,防止遺傳病傳遞,實現優生優育。相比人工操作,手術機器人具有誤差小、安全性高、不會生理疲勞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于細胞手術中。其中,顯微操作針猶如機器人手中的“手術刀”,此類操作針一般具有彎角,將其旋轉對齊到合適的角度并精準定位是手術成功的前提。
項目聚焦細胞手術中顯微操作針的旋轉定位問題,重點解決“臨床顯微操作手缺失旋轉自由度、無法調整顯微操作針角度”和“顯微鏡小視野、淺景深約束下旋轉自由度的視覺伺服控制”兩方面難題,將信息化技術(三維顯微視覺感知、旋轉自由度的建模與控制)引入該領域,實現顯微操作針的精準、快速、安全的旋轉定位與自主控制,為細胞手術機器人的智能感知、精密操作與自主操作等提供理論基礎。
負責人簡介

張焯然
助理教授
張焯然教授于2014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于2019年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后在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并于2021年5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任助理教授。張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微納機器人、醫療機器人以及生物醫學工程,主要側重機器人學細胞操作技術在人工輔助生殖領域的應用和臨床轉化。他的工作目前在包括多倫多、南京、上海、長沙在內的多家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他的研究成果在機器人自動化領域和臨床生殖醫學領域均獲得最佳論文獎,包括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旗艦會議ICRA的2019年最佳自動化論文獎、IEEE RAL期刊2019年度最佳論文提名獎、和美國生殖醫學學會(ASRM)2020年度技術創新一等獎。
?
(四)KAM理論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若干應用
項目負責人
胡盛清教授
項目簡介
KAM理論是研究近可積系統最重要結果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該項目首先致力于與KAM理論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哈密頓、時逆以及接觸哈密頓系統。其次,結合現代數學的一些新方法與新思想,該項目將研究KAM理論在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數學模型中的應用,例如Zakharov方程、調和振子等。
負責人簡介

胡盛清
研究助理教授
胡盛清教授于2013年在四川大學數學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學位,2018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博士期間,曾到美國楊百翰大學交流學習一年。2018年至2020年期間,在南京大學數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她研究興趣包括:微分方程與動力系統,KAM理論,Hamilton-Jacobi方程,變分方法等。
?
(五)面向B5G大規模天線系統的分布式信道估計算法研究
項目負責人
徐彥卿博士
項目簡介
大規模天線技術是B5G網絡的關鍵使能技術,為充分發揮大規模天線技術的優勢需要獲得系統精確的信道狀態信息。傳統的信道估計算法多為集中式算法。隨著天線數量的進一步增加,集中式算法的計算復雜度和信息交互量都迅速增加。基于此,本項目面向B5G網絡,研究大規模天線系統中的分布式信道估計算法。具體針對空間平穩場景、空間非平穩場景、以及非規則天線陣列場景研究高精度、低計算復雜度、低信息交互量的分布式信道估計算法。本項目提出的算法有望為新一代通信系統的發展起到基礎性與前導性的作用。
負責人簡介

徐彥卿
博士
徐彥卿博士于2019年在北京交通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獲得博士學位。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擔任高級工程師。自2020年9月起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擔任博士后研究員。徐博士曾獲得國家公派留學獎學金、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徐博士的研究興趣包括無線通信系統優化設計、無線通信信號處理等。
?
(六)熱界面材料的電絕緣和粘附性調控研究
項目負責人
張飛博士
項目簡介
伴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技術發展,電子器件正朝著高功率、高集成化和便攜式的方向發展,這亟需高效、輕質和高穩定性的熱管理材料來保證電子產品的效率、安全性、耐用性和持續穩定性。熱界面材料作為熱管理系統中的重要部件,對微電子器件的高效穩定工作至關重要。在實際應用中,要求熱界面材料具有厚度方向高熱導率、低接觸熱阻和良好的電絕緣性。厚度方向高熱導率需要材料具有連續、定向的導熱網絡,低接觸熱阻需要材料能夠與散熱元件及發熱元件保持緊密接觸,而器件的正常工作需要其具有電絕緣性。
本項目面向大功率電子設備的熱控管理,研究絕緣、粘附性熱界面材料的關鍵技術。具體包括:構建高取向的絕緣導熱網絡(碳化硅網絡),結合高粘附性的有機凝膠,通過調控分子結構,實現兼具高導熱、高粘附和電絕緣的熱界面材料制備。利用碳化硅網絡的定向結構實現厚度方向的高熱導率;利用高粘附性實現其與發熱及散熱元件之間的緊密貼合,從而降低接觸熱阻;利用填料和基體的絕緣性,實現電絕緣設計。
負責人簡介
張飛
博士
張飛博士于2019年博士畢業于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鄭慶彬教授團隊擔任博士后。目前主持項目包括中國博士后面上基金(一等資助)和博士后特殊資助(站中)。張博士長期從事納米碳材料與集成器件的先進制造加工及其在界面傳熱、先進傳感和柔性導體等領域的應用,如兼顧柔彈性的導熱復合材料、柔性傳感器和柔性導體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在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Horizon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Carbon等本領域頂級期刊發表文章十余篇,論文總計被引用300余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