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教授管延軍的研究成果在組織管理心理學領域的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最新影響因子: 4.56,五年影響因子:6.34)在線發表,文章標題為“Do high performers always obtain supervisory career mentoring? The role of perspective-taking”,論文合作者同濟大學的王小予教授、英國杜倫大學的鄭曉彤教授以及南京大學的趙曙明教授?;谏鐣粨Q理論,該論文探究了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高績效員工為什么有時得不到上級的職業支持與輔導?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是英國心理學會的會刊,在應用心理學領域SSCI國際期刊中排在一區(前25%)。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

研究介紹 Introduction

直覺上來講,高績效員工似乎理所當然會得到更多的領導支持和職業輔導;然而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高績效員工也有可能成為直屬領導嫉妒或者忌憚的對象,這對于高績效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形成了威脅。研究一通過多源數據和多時間節點的設計發現了員工所具備的視角采擇能力(perspective-taking)調節了目標績效(task performance)與領導職業指導(supervisory career mentoring)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當員工的視角采擇能力處于高水平時,員工績效與領導給予的職業指導存在更強的正性關系。研究二中采用在線實驗的研究設計驗證了研究一結論,同時也發現領導對提供職業指導的期望效益(expected mentoring benefits)中介了員工績效對領導職業指導的作用,而員工的視角采擇能力依然發揮了調節作用,具體而言,當員工具有高水平的視角采擇能力時,領導對給予高績效者職業指導的期望效益會更高,也會更加樂意給予高績效員工職業指導。

本項研究將員工的任務能力與關系能力進行結合考慮,從領導的視角下分析了對高績效者進行職業指導的利益權衡,解釋了在什么情境下就算是高績效者也難以獲得領導的支持與幫助。研究提出,在日常工作中,員工不僅應當關注自身的任務績效,還應當具有較強的視角采擇能力,能夠以他人的視角來審視自身、理解他人。這些研究結果對于個體職業生涯管理、組織人力資源管理以及領導力開發都有借鑒意義。

*相關術語:

視角采擇(perspective-taking):指個體是否能從他人的觀點和角度來看待世界,更好地理解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Ku, G., Wang, C. S., & Galinsky, A. D. (2015). The promise and perversity of perspective-taking in organization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5, 79–102.

?

教授簡介 Profile

管延軍教授是人文社科學院應用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組織心理學、職業生涯發展與管理、跨文化管理等,目前已有60余篇論文發表于國際主流學術期刊,包括SSCI 一區論文40余篇。2018 年4 月至今擔任職業心理學重要國際期刊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副主編 (Associate Editor),也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一位副主編。組織管理及職業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商學院權威認證組織AMBA 的會刊Ambition?以及英國人力資源管理權威雜志People Management?的專門報道;在跨文化領域的研究成果被英國《衛報》、《中國日報》等重要媒體報道,獲得了良好的國內外反響。

?

文章轉自人文社科學院微信公眾平臺,鏈接為https://mp.weixin.qq.com/s/BpwjigfUPA-OsUGqaU8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