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志成教授與課題組碩士學生李檸希的研究論文被心理學頂刊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縮寫PPS,5年影響因子14.5;2年影響因子11.6)接收,為課題組今年第二篇被該期刊接收的文章(第一篇為https://psyarxiv.com/snj2e)。心理學學生陳玉璽、石可憶、王海霏、王景瑞和張舒涵對該項目亦有貢獻(排名不分先后,依姓的拼音排序)。文章標題為:Contextualizing gender disparity in editorship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閱讀全文請前往鏈接:https://psyarxiv.com/5ybzf/。

以往關于性別多樣性與平等的研究往往只是針對某個學科整體的多樣性進行闡述,而忽略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性別多樣性在不同職位(如學生、教師、學術期刊編委與主編)和關鍵維度(例如,不同子學科和不同地區)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二是性別多樣性不是孤立的,而可能與其他類型的多樣性有交叉關系,比如全球多樣性。

?

一、文章簡介

本研究以心理學為例,采用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分析 10 個心理學子學科共 68 本高影響因子期刊的編委與主編的性別多樣性。該研究在概念、方法和理論上進行創新:

1. 從概念上區分disparity(以及imbalance,minority,gap等其他類似的詞)與underrepresentation,前者為性別比例“相同”的角度,而后者為女性(或男性)比例“不足”的角度。在技術方法上,研究采用“相同”比例和“預期”比例(比如根據研究型博士畢業生和大學教授女性比例)研究多樣性和平等。

2. 從多子學科、全球視野研究性別多樣性。

3. 提出新的方法研究性別多樣性與全球多樣性的潛在關系。

4. 針對大量可能導致性別不平等的原因,概括提出兩大因素:一類是基于客觀學術指標(如論文發表、引用和資歷等);另一類是基于潛在的偏見,包括客觀指標本身所隱含的偏見。

?

二、關鍵發現

1. ??相比于女性在學生和教授中的比例,女性編委比例(41%)和女性主編比例(34%)不足。此發現不同于之前基于特定類型的心理學期刊而推廣到心理學整體的研究結果。

2. ?女性編委比例在多個重要維度上有很大的差異,包括子學科、研究類型(在實證和綜述期刊中高于在方法期刊中)、單位所在地區(北美高于歐洲)和期刊所有國(美國期刊高于歐洲期刊)。

3. ?在女性為主編的期刊,其編委成員的女性比例要高得多(47% 對 36%),但同時編委成員和作者的地域多樣性則有所下降。

????這些結果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比如通過采用男女雙主編的模式提高性別多樣性等。本研究的方法也為其他領域的類似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南。

?

三、林志成教授課題組簡介

林志成教授課題組(認知與健康實驗室)的研究領域主要為認知心理學(如意識和注意)和交叉學科研究。最新的研究結合腦認知、臨床和心理測量等交叉領域,研究臨床相關的核心認知加工過程的信息處理機制和腦機制,同時在方法學上研究測量方法的可靠性和方法的優化。主要采用研究手段包括腦成像(如EEG、fNIRS)、眼動、行為、問卷和模型等。實驗室目標是立足中國,建立國際最好的認知和健康研究團隊,探索人類知識前沿,并對健康實踐,公眾輿論和社會政策發揮積極影響作用。

教授簡介

林志成? ? 助理教授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Psychonomic Society會士(fellow),曾獲意識科學研究學會(ASSC)威廉詹姆斯獎(“在實證或哲學意識研究中最杰出的一篇論著”)、心理科學協會(APS)新星獎(Rising Star Award)等國際獎勵。擔任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編委(5年影響因子5.2,1916年創刊以來大陸首位)、Scientific Reports編委和Frontiers in Psychology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

2007年北京大學心理學本科畢業,2012年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隨后在華盛頓大學和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并于2019年6月到回國工作。林志成課題組主要從事認知心理學(如意識和注意)和交叉學科研究,最新的研究結合腦認知、臨床和心理測量等交叉領域,研究臨床相關的核心認知加工過程的信息處理機制和腦機制,同時在方法學上研究測量方法的可靠性和方法的優化。2019年回國后主要的科研成績包括:一、主持國家、省和市項目三項;二、在意識、注意和臨床應用領域發表第一/通訊作者(包括共同)論文多篇,包括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Advances in Methods and Practi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Psych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Cognition?等心理學期刊和Assess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和Body Image等臨床心理學期刊,其中1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前1%);三、2021年起擔任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Scientific Reports編委。

共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8篇,代表性工作發表在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Advances in Methods and Practi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Progress in Neurobi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Cognition等期刊上。取得的國際影響力包括:一、國際會議的報告邀請,如歐洲視知覺會議(ECVP)和意識科學研究學會年會(ASSC);二、多個國際獲獎,比如2014年獲得美國實驗心理學協會(PS)年度的Select Speaker獎和意識科學研究學會(ASSC)年度威廉詹姆斯獎(“在實證或哲學意識研究中最杰出的一篇論著”),2015年入選美國實驗心理學協會(PS)會士和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PS)的Rising Star獎等;三、其他獲獎,包括2013年獲明尼蘇達大學最佳博士論文獎,2021年獲全國第六屆情緒與健康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二等獎等。

?

?

文章轉自人文社科學院,鏈接為https://mp.weixin.qq.com/s/0ePKcQQHgIvD-NLSyCjp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