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巨大風險挑戰,如何通過金融開放與合作創新助推產業創新升級,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下重要議題,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深港是我國金融合作與開放的窗口,亦是我國金融創新最為活躍的地區。站在黨的二十大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由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創新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暨金融合作與創新論壇”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香港兩地舉辦,近70位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展開深入研討。

本次論壇分為深圳主會場和香港分會場。與會嘉賓采取“線上+線下”形式,通過主旨演講、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等方式展開交流與討論。深圳主會場在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舉行,設開、閉幕式與五項議題。

2022第十屆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暨金融合作與創新論壇

?

開幕式致辭

?

開幕式致辭環節由國際金融 30人論壇秘書長、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金融前沿》執行總編王玉榮主持。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常務副市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顧問屠光紹發表致辭演講,圍繞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對黨的二十大報告做出五方面解讀。第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具有了更強的導向性和時代性。第二,報告在完善金融體系方面具有更高的系統性和重點性,對金融體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在擴大金融開放方面,報告體現了更深的戰略性和層次性。第四,金融助力民生改善方面具有了更廣的普惠性和基礎性。第五,金融安全和風險防范具有更大的全局性和重要性。

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原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在致辭中指出,這是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大背景下,國內多家高端智庫聯合組織的一次學術盛會,非常必要,非常及時。她對論壇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并表示,第一,“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等高端智庫是觀察和分析復雜重大問題的重要平臺。第二,深港合作是金融合作與創新的前沿陣地,在深港金融合作向縱深逐步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各位專家集思廣益。第三,實體經濟是金融合作與創新的新起點和終點,金融的合作與創新最終是為了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原中央外辦副主任、國際金融30人論壇顧問陳小工發表致辭,強調新時代復雜國際環境下的金融安全是經濟安全的核心,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還進一步剖析了其中主要影響因素,并對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提出若干建議。

?

開幕式主旨演講

開幕式主旨演講環節由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香港國際金融評論》總編肖耿主持。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在主旨演講中指出,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基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合作陷入僵局,國際金融合作進展緩慢。未來,應推進多邊金融機構發展,建立良好的長期結構安排,以促進跨境資本流動,通過增強流動性更好更快地滿足各國的借貸和融資需求,增強各國通過合作和多邊機構共同應對挑戰的能力。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浦山基金會會長余永定發表主旨演講,分享其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看法。他表示,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形勢不容樂觀,宏觀經濟政策盡管方向、力度大體正確,但是受防疫政策這一宏觀經濟領域之外的因素制約,也受擴張型財政政策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影響,此外,外部經濟環境也對宏觀經濟政策的施展產生約束。對此,在防疫政策方面,是否可以更多考慮以保護老人為中心的防疫政策,即以特定人群,而非特定行政區域為對象實行精準防控,從而盡量減少防疫措施對順利執行宏觀經濟政策的干擾。在實施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方面,通過提高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帶動經濟增長,應盡量緩解基礎設施投融資結構和專項債使用管理這兩個操作層面突出問題對財政擴張政策的影響。在經濟增速持續下跌,失業率特別是青年失業率日趨嚴重的情況下,以中央財政狀況的顯性惡化換取經濟增長的穩定可能是一種兩害取其輕的無奈選擇。在應對外部加息壓力方面,為了維持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中國必須允許人民幣貶值。余永定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央銀行的“善意的忽視”(benign negligence)政策是正確的。只要中國經濟增長能夠實現穩定,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就會改善,人民幣就會實現穩定。余永定強調,盡管中國經濟增長目前還面臨眾多困難,中國實現較高經濟增速的基礎還在。只要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協調好各種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堅持實行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中國就能實現穩增長的目標。

?

五項精彩議題

議題一“全球高通脹的結局:金融危機?經濟衰退?多種挑戰并存?”由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執行理事、《國際金融前沿》執行理事喬依德主持。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學術委員劉元春,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總經理、國際金融30人論壇學術委員黃海洲,中國社科院全球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何德旭,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宏觀金融穩定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健,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張禮卿,廣州商學院校長、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院長李曉作主題演講。

議題二“面向2035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建設”由深圳零一學院講座教授、執行院長相韶華主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唐杰,中山大學副校長、高級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李善民,深圳證券交易所研究所研究總監徐良平,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金融發展局代理局長池騰輝分別從“深圳為什么特別能夠創新” “合肥國資引導基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經驗” “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生態建設” 等方面發表主題演講。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教授吳衛星,上海聯合交易所董事長周小全,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田利輝,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教授、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何平,香港金融發展局研究總監董一岳,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作專題演講。

?

?

議題三“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和全球金融治理”由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宋敏主持。

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歷史系準成員羅伯特·麥考利做主旨演講,分享了關于應對美西方金融制裁的研究。他指出,俄羅斯更多地使用了受國家控制的手段,如貿易多元化、官方儲備多元化來應對制裁,而非那些不受國家控制的措施,如外匯交易、調整境內銀行本外幣負債結構。而且,上述措施在應對多邊制裁時將不再那么有效,同時,大宗商品和工業投入品儲備可能會增加貨幣吸引力,但是卻不能改善其作為儲備貨幣的可投資性。

?

?

圍繞上述議題和演講主題,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總裁、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王永利,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及研究部負責人、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彭文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高海紅,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陳衛東展開了深入討論。

議題四“中美金融合作:平衡與挑戰”由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陳定定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