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29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承辦,深圳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協辦的首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腦科學與腦技術高峰論壇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隆重舉行。在為期兩天的腦科學學術盛會上,中國腦科學領域眾多專家學者對于腦科學和腦技術領域的前沿研究與未來發展分享了所思所想,并與與會嘉賓進行了深入交流。本次高峰論壇吸引了包括大學師生、伙伴醫院臨床醫生、生物醫藥產業投資人等200余位嘉賓線下參會,逾4萬人次線上觀看,在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腦科技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學術影響和積極互動。

高峰論壇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周良輔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宋保亮教授,上海華山醫院院長、中國腦計劃專家組成員毛穎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神經外科、中國腦計劃專家組成員余新光教授,廣東省醫學會會長姚志彬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副院長于廣軍教授、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神經外科教研室主任王任直教授、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王振教授、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教授、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張建國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老年醫學系主任陳彪教授,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曉光教授,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李海洲教授、深圳灣實驗室神經疾病研究所召集人甘文標教授作為報告嘉賓;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創院院長鄭仲煊教授,香港外科學院副主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潘偉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副院長(科研與創新)葉德全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黃憲達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物電子和生物傳感實驗室主任李晨鐘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所長王立平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王海軍教授,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院長譚力海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陳國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神經外科張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助理院長(科研創新)杜洋教授作為主持嘉賓,通過多維度、深層次的全面交流,探討腦科學領域的前沿科研進展以及臨床重大腦疾病的發病機制、預防、診斷、治療和功能重建。

深圳市科創委副主任鐘海為本次高峰論壇開幕致辭,深圳市龍崗區副區長張玉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阮健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李學金等嘉賓出席本次活動。特別感謝大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大會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創院院長鄭仲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羅智泉、大會顧問王任直教授、大會執行主席李晨鐘教授、杜洋教授的大力支持與組織。

為期兩天的論壇,云集眾多腦科學領域專家學者

?

?○?開幕致辭?○

鐘海主任致辭

鐘海 | 深圳市科創委副主任

深圳市科創委鐘海主任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深圳正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尤其高度重視腦科學方面的建設,包括腦領域重大科學裝置、深港聯合研究機構等。鐘主任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思想驅動創新,腦科學與腦技術是深圳八大未來產業的重要建設領域,需要一批卓越的腦領域專家共同構建產學研醫新境界。

?

鄭仲煊院長致辭

鄭仲煊 |?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創院院長

醫學院創院院長鄭仲煊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本次腦科學與腦技術高峰論壇的舉行,為探討重大腦疾病的診治、科研合作與產業轉化提供了重要交流平臺,為“健康中國2030”貢獻大灣區力量,也承載著醫學院為人類健康促進科學研究的愿景。

?

?○?聘任儀式?○

隨后,葉德全教授主持大學“神經再生戰略咨詢委員會”聘任儀式,邀請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原廣東省衛生廳廳長、現廣東省醫學會會長、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姚志彬教授作為委員代表接受阮健驄副校長的聘書頒發。未來,神經再生戰略咨詢委員會將聘請若干位腦科技領域資深專家為大學腦科技領域未來戰略發展建言獻策,提供重要指導方案。

阮健驄副校長(右)為姚志彬教授(左)頒發聘書

?

?○?專題報告?○

周良輔:人工智能在臨床的應用:現況、挑戰和對策

周良輔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周良輔院士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神經外科臨床的應用,包括影像診斷與手術機器人等。周院士強調了任何技術都應以病人為中心,臨床醫生也要正確對待新技術,既不盲目依賴也不盲目排斥。

?

蘇國輝:視神經損傷后的再生及功能修復

蘇國輝 |?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

蘇國輝院士以“視神經損傷后的再生及功能修復”為題,分享了其四十余年來在視神經軸突再生領域的研究心得,與參會嘉賓熱烈探討了其最近在視神經RGC軸突再生與青光眼RGC的神經保護等領域的新發現。

?

毛穎:腦科學研究新技術在神經外科診療中的轉化應用

毛穎 |?上海華山醫院院長、中國腦計劃專家組成員

毛穎教授作了以“腦科學研究新技術在神經外科診療中的轉化應用”為題的報告,回顧腦科學發展的歷史,分享了華山醫院圍繞腦疾病導致的三大功能障礙:語言障礙、認知障礙、意識障礙,采用多模態影像分析、高通量腦電監測、工程化mRNA遞送和人工智能算法等腦科學新技術,與傳統手術切除、腦血管搭橋、腦脊液管理等診療手段相融合,實現了腦科學研究與神經外科診療的雙向轉化。

?

余新光:神經外科參與腦科學研究的機遇與挑戰

余新光 |?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神經外科、中國腦計劃專家組成員

余新光教授從臨床診療的角度分享了神經外科參與腦科學研究的機遇與挑戰,強調了基礎與臨床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

姚志彬:醫學的鄉愁

姚志彬 |?廣東省醫學會會長

姚志彬教授以“醫學的鄉愁”為題,分享了他對醫學人文的哲思:鄉愁起源于醫學,上升為哲學,凝聚為文化符號——安慰與溫情,又回歸于醫學。姚教授勉勵醫學院的學生與學者,應關注醫學內在的人文價值。

?

于廣軍:基于醫療大數據的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

于廣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副院長(醫院事務)

于廣軍教授分享了基于醫療大數據的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成果,他強調,未來建立高質量的開放共享臨床數據庫,開發低代碼的AI算法平臺,建立評價體系,培養交叉學科復合人才將成為發展趨勢。

?

王任直:人源性神經干細胞治療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王任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神經外科教研室主任

王任直教授分享了人源神經干細胞經鼻黏膜途徑移植治療帕金森病的前沿治療進展,同時他也提出了數字智慧醫療賦能慢病的全周期健康管理和科學研究。

?

王振:強迫癥的神經調控治療研究

王振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

王振教授以“強迫癥的神經調控治療研究”為題,分享了其團隊應用TMS、tDCS等無創技術及DBS技術在強迫癥應用的臨床研究進展。

?

樊碧發:帶狀皰疹相關痛全程管理

樊碧發 |?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

樊碧發教授為參會嘉賓帶來了題為“帶狀皰疹相關痛全程管理”的報告,從疼痛病理生理出發,在藥物治療、微創介入治療、物理康復治療、中醫中藥治療、患者教育和心理干預等方面分享了臨床方案,有助于實現對帶狀皰疹相關痛更高質量的全程管理。

?

張建國:DBS在腦功能性疾病的探索和應用

張建國 |?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

張建國教授分享了腦深部電刺激(DBS)在腦功能性疾病的探索和應用研究,探究了DBS對腦功能性疾病治療效果的差異化和環路(網路)機制。

?

陳彪:數字醫療推動帕金森病全周期管理

陳彪 |?首都醫科大學老年醫學系主任

陳彪教授以“數字醫療推動帕金森病全周期管理”為題分享了其在帕金森病診療中的創新臨床方案。

?

李曉光:治療腦損傷的核心科學問題——新生神經元

李曉光 |?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李曉光教授分享了采用生物活性材料激活成年內源性神經干細胞高比例分化為新生神經元修復腦和脊髓損傷,發現引導神經發生、促新生血管和控制免疫微環境是修復中樞神經損傷的三個關鍵因素,該研究的神經修復效果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為中樞損傷治療開創了全新的思路。

?

李平:從大語言模型(LLM)看人腦對語言的學習和表征

李平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李平教授從大語言模型的角度分析人腦對語言的學習與表達,該領域的計算和神經認知研究也對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法在個性化教育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李海洲:腦電中的聽覺注意力檢測

李海洲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執行院長

李海洲教授以“腦電中的聽覺注意力檢測”為題,介紹聽覺注意力檢測的機理、算法、科學問題、應用前景以及科研進展。

?

甘文標:大腦皮層突觸可塑性與穩定性研究

甘文標 |?深圳灣實驗室神經疾病研究所召集人

甘文標教授分享了大腦皮層突觸可塑性與穩定性方面的研究,討論學習任務如何導致樹突棘的變化,以及睡眠在樹突棘可塑性和維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抑制性神經元調節大腦皮層突觸可塑性和穩定性之間平衡的生理機制。

?

?○?青年學者短報告?○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杜洋教授分享了人體神經系統GPCR結構研究和早期藥物發現的工作;蔣成教授報告了使用大腦外泌體對于帕金森病的生物標志物發現:美國-歐洲聯合研究;李叢磊教授分享了其在抗體多樣化研究中所發現的新型DNA修復因子在腦腫瘤中的生物學功能研究;趙永娟教授探討了NAD信號酶SARM1激活在軸突變性中的功能。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郭克迎教授分享了其在有機電化學晶體管超靈敏檢測腦特異性外泌體 α-突觸核蛋白預測帕金森綜合癥的創新進展;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王星超博士生分享了音波和音樂在神經系統情緒調控中的應用。

?

?○?圓滿落幕?○

精彩的專題報告與青年學者短報告引發了與會嘉賓的熱烈討論與交流。在大會總結發言中,大會主持人葉德全教授對參與支持高峰論壇的同事和同學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也特別提到了王任直教授在邀請國內頂尖科學家和醫生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理解人類大腦的工作、再生和修復機制,進而揭示人類智能的形成和運作原理,對人腦認知功能開發、模擬和保護,決定未來人口素質,搶占國際競爭的技術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腦計劃已然成為中國競爭世界前沿科學高地的戰略國策。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退行性疾病挑戰,探討人類腦疾病臨床診療痛點,開發腦疾病診療新技術與創新藥物,助力提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腦科技產學研的中樞領導角色。此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腦科學與腦技術高峰論壇的圓滿舉行,為大學在腦科技領域未來戰略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助力加快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前沿高水平腦科學領域的領先地位,對深圳建設中國腦科學先導專項重點城市的戰略部署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