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講堂】原創(chuàng)科研選題的三個層次和八條途徑
主題:原創(chuàng)科研選題的三個層次和八條途徑
主講嘉賓:江雷教授
日期:2024年8月27日(周二)
時間:16:00-18:00
地點:行政樓西翼W201會議室
報名鏈接:請掃下方二維碼報名
Zoom:?
https://cuhk-edu-cn.zoom.us/j/95767438545?pwd=7dSRneyp4xrTIN9KJMemqESgft4JUz.1
會議號: 957 6743 8545
密碼: 746369
?
摘要:
受自然啟發(fā),我們發(fā)現(xiàn)并建立了超浸潤界面材料體系的基本原理并成功將其進行創(chuàng)新應用。通過學習荷葉超疏水性及角膜超親水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微納結構對界面浸潤性的增強原理;通過對貝殼及牙齒組成的納米晶體形成過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去浸潤限域結晶生長機理;通過對蜘蛛絲、仙人掌及生物離子/分子通道對液體定向輸運過程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非對稱結構/化學組成電荷分布可以實現(xiàn)高通量、高選擇性的液體輸運機理。基于這些原理,建立了64個組合方案的超浸潤界面材料體系并拓展到不同壓力和溫度范圍的13種液體體系,其中10余項超浸潤界面材料體系方案已應用于能源、環(huán)境、農業(yè)、資源、信息等領域。我將從自己研究出發(fā),分析原創(chuàng)科研選題的三個層次和八條途徑,通過此報告,鼓勵年輕科研工作者積極選擇適合自己的原創(chuàng)科研題目,發(fā)揮自身特長,促進科學發(fā)展和技術革新。
?
主講嘉賓簡介:
江雷,1987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專業(yè),1990年獲得該校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yè)碩士學位。1992至1994年作為中日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博士生在日本東京大學留學(合作導師:李鐵津教授、藤島昭教授),回國獲博士學位。1994至1996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做博士后。1996至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學院任研究員。1999至2015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兼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2008至2019年,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院長。2015年至今,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201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未來技術學院院長。2022年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22年當選澳大利亞科學院外籍院士;2023年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2024年當選歐洲工程院外籍院士。
?
主要學術貢獻為通過學習自然,建立了超浸潤界面材料及超浸潤界面化學體系,引領并推動了該領域在全球的發(fā)展,成功實現(xiàn)了多項成果的技術轉化。2021年,超浸潤性技術入選IUPAC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2022 年,被選為Nature Index(美國、中國、德國、日本、法國)五強國家的中國科學家代表。迄今發(fā)表SCI論文800余篇,總被引212000余次,H因子為215。擔任國內外多個學術期刊的編委和顧問編委。獲得獎項包括:2011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201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2016年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發(fā)展貢獻獎”;同年獲“日經亞洲獎”;2017年獲“德國洪堡研究獎”;2018年獲“求是杰出科學家獎”;“納米研究獎”;2020年獲“ACS Nano Lectureship Award”;2022年獲“陳嘉庚科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