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講堂】與魏承思博士暢談國學與人生
? ? ? ? 講座中,魏承思博士提及佛學、國學是其一生主要研究的領域,并介紹,人類學問分為”體”,即為己之學,為了完善自我人生的學問和“用“,即為人之學,為了造福別人的學問。接著,針對“國學熱”的現象,魏博士指出學習國學不能憑一時興起,“國學是能使人一生受用的,我們應該持之以恒地學習,而不是一時興起。”
人文社科學院范息濤院長向魏承思博士頒發中國文化大講堂紀念證書
? ? ? ? 講座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首先,魏博士為同學們理清國學的基本概念。他援引并闡釋“國學者,一國固有之學也”以及錢穆先生的“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陳,將來也恐不立”。
? ? ? ? 國學既具有相對性,指相對于西學而言;又具有時間性,因為在西學傳入以前,國學的概念還未出現。他還補充,與西學融合后就沒有必要再標榜國學,而現在的情況是兩者還并未融合,又或者是國學已經全盤西化,才產生了重談國學的必要。學貫中西是一個學者的理想。因此,國學可以定義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具體來說,是用中國傳統的治學方法研究古文獻。此外,魏博士還耐心解釋“文化、傳統、傳統文化”三個概念,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國學,并指出國學是傳統文化中成型的,可以捉摸的部分。
? ? ? ? 接下來,魏博士談及了國學的范圍,主要是經、史、子、集四部分。
? ? ? ? 然后,魏博士和同學們探討了學國學原因。對此,他談到,一是為了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因為愛國首先是愛祖國的文化,要找到自己的文化源頭;二是為了讀書明理;三是要養浩然之氣。
? ? ? ? 最后,在國學的方面,魏博士認為,在態度上要批判地繼承 ,在原則上要做到“我注六經”,在方法上要讀經典,學文言文。“我注六經”是要求學習者堅持從古文獻中摘取資料并解讀分析的學習態度,這樣可以打通我們對文史哲的認知和運用。
? ? ? ?魏承思博士精彩的演講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讓同學們重新認識了國學并對國學與人生的關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與理解。
同學感言
冉冉浩楚 (2017級經管學院學生)
從管子到南懷瑾大師,從蘇州到比利時,從文人氣節到城市規劃,魏承思博士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國學,“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陳,將來恐也不立”;更讓我明白何為讀書明理、浩然之氣,“我養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魏博士對某些當代“學者的耿直批評——“書寫得越多,我越敬而遠之”,對當下國學被現象化被商業化的痛心疾首——“以為穿個漢服,讀個三字經就是國學了嗎”,以及對中國精神文化缺失的感嘆——“結果蘇州園林成了啥?盆栽!”。(魏博士的浙普很可愛呀,中氣超足!!)
徐天翼(2016級理工學院學生)
魏博士在一個多小時的講座中與我們分享了及其豐富的國學知識。他告誡我們要批判地學習國學。“大學是培養浩然之氣的地方。” 魏博士說的這句話使我從另一個更宏大的角度觀察我所處的環境,有了全新的人生思考。
攝影:邵鵬韜 (2015級理工學院學生)
編輯&排版:姚栩童(2015級經管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