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主修項目學生的 “雙城記”,看深港兩校的融合發展
“回到香港校園,我經常忘記出門帶錢和八達通卡,因為我習慣了在深圳校園這邊的‘方便’,進圖書館‘刷臉’,出門不帶錢包,外賣半小時送達……”張祖寧同學說。
“前兩天我和同學在路上偶遇了地理課的教授,他當時就直接邀請我們一起去看組裝衛星?!眲⑺颊芡瑢W說。
他們所描述的是在深港兩地校園修讀雙主修本科課程的真實學習生活體驗。忘記帶錢包的香港校園日常,路上偶遇教授即興觀摩衛星組裝,重慶胃想念深圳食堂的麻辣鮮香……這些看似碎片化的生活瞬間,拼湊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設立的“雙主修”項目學子們獨特的“雙城生活”圖譜。
穿梭于深圳與香港兩座充滿活力的都市,浸潤于頂尖學府的學術殿堂,他們正親歷著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融合的生動實踐,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青春“雙城記”。
?
2022年10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香港中文大學正式宣布聯合設立2+2本科學位課程,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讓學生于深港兩地校園修讀雙主修本科課程的項目,以2023年開設“跨學科數據分析+X”雙主修課程為起點,該項目于2024年和2025年分別新增“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X”雙主修課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 X”雙主修課程。參加該項目的同學穿梭于深港兩城的兩個校園,各修讀兩年以進行學習、研究和實地考察,體驗“雙城學術”與“雙城生活”。這一項目不僅打破了地理邊界,更將兩校教育資源深度融合,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實踐寫下生動的新篇章。我們在采訪中邀請了幾位來自于深港兩校就讀于雙主修項目的同學,分享他們的雙城學術生活。
“跨學科數據分析+X”:
張一凡,2023級,由港中大(深圳)錄取,高中畢業于華師一附中;
張豐富,2023級,由港中大(深圳)錄取,高中畢業于寧波市鎮海中學 ;
“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X”:
劉興樂、,2024級,由港中大(深圳)錄取,高中畢業于重慶市巴蜀中學;
劉思哲,2024級,由港中大(深圳)錄取,高中畢業于寧波市效實中學;
張祖寧,2024級,由港中大錄取,高中畢業于圣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
雙主修:跨學科的機遇與挑戰
雙主修項目的跨學科課程設置涵蓋了廣泛的學科知識和技能,讓同學們在交叉融合中探索無限可能,這對同學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能通過遙感技術從更高視角研究地球,比如分析植被、水體變化,這些圖像兼具科學性和美感?!?/strong>由深圳校園錄取雙主修項目的劉興樂(電子與計算機工程/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談起專業時充滿熱忱。他坦言,雙主修的魅力在于學科的交叉應用,“編程技能與航天數據的結合,讓我能更高效地提取信息和處理數據”。
由香港校園錄取的張祖寧(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物理學)則被前沿課程吸引:“香港的衛星研究課程是首創,涵蓋衛星研究等前沿領域,雙主修讓我既能深耕興趣學科,又打好基礎學科的基礎。”跨學科的魅力不止于課堂無界,更在于思維破壁,由深圳校園錄取的劉思哲(城市管理/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則認為跨學科學習可以接觸各種領域的知識,她選擇的兩個專業既涵蓋衛星數據分析等硬核技術,又融入了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等社科視角:“這種經歷會拓寬未來機會的選擇,而非局限在某一個領域中?!?/strong>原工作規劃投身文科領域的思哲經過學科的碰撞和探索后跳出舒適圈,發現了對理科科研的興趣,開始希望去探索一些跨領域的學科。

劉興樂同學處理圖像信息
在課堂上,深圳和香港課堂的教授們都用生動鮮活的授課方式點燃了同學們的求知欲,讓同學們記憶猶新。劉興樂在回憶起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課堂時笑道,香港教授的“皮卡丘手辦課堂”用皮卡丘講解物理的運動規律,瞬間讓理論變得鮮活起來。劉思哲也提到與老師們在課堂內外的交流互動,任課老師們會主動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比如發郵件鼓勵大家參加一些 workshop或是比賽,她也曾經在路上偶遇了一位地理系的課程老師,收到老師的即興邀請和另外一位同學一起去實地觀摩港中大正在研究的衛星。

然而,在雙主修項目中,跨校選課的挑戰也不容忽視,需要同學們能夠合理規劃學習安排。由深圳校園錄取的張一凡(金融工程/跨學科數據分析)提到,兩地課程內容與學分差異需要提前規劃,“比如香港的進階微積分只覆蓋單變量,回深圳后需自學多變量積分”。對此,兩校合作辦公室和雙主修項目管理老師們都提供了選課指導支持。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張祖寧身上,他分享了自己的選課經歷,“在選課的時候需要自己計算好學分和時間安排,比如某一微積分課程只在深圳第二學期開,若錯過會影響后續高階課程,需要交表申請,雖然基本都能通過,但自主規劃能力是關鍵”。這樣的挑戰也正是成長的催化劑。

?
雙城記生活:在碰撞與交融中尋找共鳴
深圳和香港的雙城“差異”滲透在生活的縫隙中,劉興樂調侃道:“香港食堂口味清淡,我這個重慶人?;厣钲凇怵挕!倍钲谛@的便利生活也讓來自香港的張祖寧印象深刻,在香港需要帶錢包使用現金或者實體卡支付,而在深圳,他逐漸習慣了手機掃碼、“刷臉”門禁和半小時送達的外賣,生活像被按下了快進鍵。
語言的隔閡是許多學生的共同挑戰?!霸谙愀?,日常生活需要用粵語交流,比如在便利店買東西,還有部分體育課用粵語上,社交難度不小,好在有同學可以在一旁幫忙翻譯?!睆堃环不貞浧鹱约涸谙愀坌@第一學期的生活窘境。而在書院的生活則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們提供了深入交流融合的機會,一點點彌合了這些縫隙。來自香港、內地和其他國家的同學們在書院中成為了朋友,一起爬山、做飯、野餐、慶祝生日……文化的差異在此時成為了粘合劑。

雙主修項目迎新春活動
此外,深圳和香港校園都為同學們舉辦了各式各樣的豐富的活動,不僅有專業的學術講座,還有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等。張豐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跨學科數據分析)分享自己曾參加了香港的校園歌手比賽,“雖然沒有晉級,但是參加這些音樂類活動是自己日常休閑放松的方式”,出于對音樂的熱愛,張豐富還經常在深圳校園參加聚樂部社團和大學藝術中心的演出。
?
在深港之間的每一次“跨越”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雙主修項目不僅整合了兩校學術資源,更為學生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也影響和塑造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幾位同學不約而同地表示,雙主修項目的學習和生活鍛煉了他們的自我管理和規劃能力,更學會將差異轉化為資源,用多維視角審視問題,不僅是在課程規劃、時間安排,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有了更廣闊的展望。
“這個項目適合愿意去探索的同學,我們不是簡單地在兩個城市上課,而是在學習如何讓差異成為資源,可以體驗香港的文化,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交流,讓自己的視野變得開闊”,張一凡向對這個項目感興趣的同學提出了建議。不要只埋頭課業,多探索兩校資源,感受香港的文化厚度,將深港雙城印記成為自己的競爭優勢,也是同學們的一致看法。跨越深港,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跨越,更是視野與可能性的延伸,要在深港之間的每一次“跨越”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世界的版圖中找到自己的坐標系,就像編程時不斷修改的bug,最終跑通的那一刻,就是灣區青年的答案。
?
深港合作:從制度協同到創新融合
雙主修項目不僅是學術創新,更承載著兩校深度合作的愿景。學生們在兩城之間的自由穿梭,離不開兩校的深度合作和制度支持。兩校聯合開設雙主修課程也為同學們提供了在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實踐機會。
張一凡和張豐富在大一暑期深入大灣區企業,參觀佛山、廣州、澳門的一些企業,與企業員工交流互動;大二暑期將會前往印尼參加調研,撰寫跨國案例分析,這類實踐源自雙主修項目的“在學·在職計劃”,該計劃還為同學提供在第三學年暑期和第四學年第一學期的全職帶薪實習,“全職實習的壓力可能會比較大,但對就業幫助明顯”,張一凡表示。
除了雙主修項目,深圳和香港兩個校園從書院聯動、科研協同到交流交換各個層面都已結下融合的紐帶。兩校的多個書院締結為姊妹書院,道揚書院與聯合學院共栽“無憂樹”,組織跨校園環保公益活動,祥波書院與新亞書院聯合開展大灣區企業考察,厚含書院學生赴港參加敬文書院“敬唱金曲”比賽,學勤書院與聯合書院推出法國里昂語言項目,讓深港學生在歐洲古城共修文化課程……這些活動不僅是交流的載體,更成為培育人才的沃土。

“在學·在職計劃”科研調研

此外,兩個校園的學院間時常開展學術及戰略研討會,共同加深學院之間的聯系,在教育、科研、學生事務等多個方面攜手共進、共同發展。更具突破性的是博士生聯合培養合作,2022年至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理工學院、數據科學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工學院分別簽署合作備忘錄,就設立博士生聯合培養計劃達成協議,該計劃為學生提供了兩校導師聯合指導的機會,讓創新成果在深港協同中破土而生。在本科生的培養上,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香港中文大學正式簽署學生交換項目協議,以豐富雙方現有合作模式,提供多元的本科生交流學習機會。自2016年起,兩校就啟動了學生交流及暑期項目,至今累計已有438位港中大(深圳)學生參加。其中,2024年,62位學生參加了7月的暑期項目,5位學生于9月開啟了學期交流。同時,港中大(深圳)每年共資助10-15位本科生赴香港校園參與國際暑期課程。
?
撰文:李佳陽
圖片由張一凡、張豐富、劉興樂、劉思哲、張祖寧同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