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講堂 | 第一講】馮學成先生獲邀成港中大(深圳)“中國文化大講堂”首講嘉賓
在香港中文大學五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在秉承“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辦學思路的同時,更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兼具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的領袖型人才。半個世紀后的今天,香港中文大學這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移植到了深圳的土壤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中國文化大講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2014年9月15日正式拉開序幕。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致開場辭,引述了香港中文新亞書院建校先哲錢穆先生的一段話:“我們不要以為中華文化已經被毀滅了。中國文化是毀滅不了 的。古人說:‘人窮則反本。’又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在此時機提出’文化復興’一口號……事在人為,顧亭林說:’天下興亡,匹夫有 責。”我們可改為“文化興衰,匹夫有責’。待我們大家來努力。”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開展中國文化大講堂,就是要肩負起振興中國文化之責。
今天迎來的首位講者是近四十年來飽覽經史,深入禪觀的馮學成先生,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對儒佛道三家融會貫通的獨特見解給人醍醐灌頂的感受。顯然,一個 多小時的時長讓聽眾們都有意猶未盡之感。據悉,在當日的晚上,馮學成先生還與港中大(深圳)的同學們進行互動座談交流,傳播國學的拳拳之心都讓人對這位白 發老者產生敬仰之情。
在講座一開始,馮學成先生用一段亂語開頭,聽眾在茫然中頓悟了語言在文化和形成和傳承中的重要作用。馮先生指出,語言所承載的不僅是文化,更有中國優秀傳 統文化的表達和思維方式。他舉例說到,短短的詩詞歌賦,承載了詩化的表達和凝練的敘事,要傳承這種中國文明的思維和傳統,當代大學生還是需要學習古漢語。 他在后來還強調,這和學習西方文明并不違背。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一個“全人”。
馮學成為傳播國學,于成都和廣州分別成立了“龍江書院”和“粵海”書院。他在講座中頗為得意地提出了他為龍江書院所作的一幅對聯“詩書逸趣芝蘭德潤真君 子,經史鴻圖事業謀通大丈夫”。這幅對聯蘊含了老先生對于年輕人的殷切盼望,“真君子“和”“大丈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完美人格品質的體現。馮學成先生敬 告青年們要能“靜”,“靜”又包括了“安靜”與“干凈”兩個層面,只有如此,才能不僅浮于事務的表層,深入事物的本質。
在演講的最后,學貫儒學,道學和佛學的馮學成先生給同學們做了一個精辟入里的關于這三門哲學的總結:儒學強調的人的社會性,道學則強調人的自然性,而佛學 關心的則是人的精神性。馮學成繼續闡述道,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便是“天人合一”,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始者之一錢穆先生著有“天人合一”論,其中也屢次提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也認為“中國文化對 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內有一處“天人合一”之景,被稱為港中大校園“第二景”。馮學成先生為這個胸懷弘揚中國傳 統文化之志的校園注入了國學通家學者的淡然和博通之氣。這只是個開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日后會繼續從全球甄選優秀學者,為在學生和社會范圍內傳播中 國文化,弘揚傳統文明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