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開始之前,研究生院院長唐叔賢院士(右)先為在場的聽眾介紹了朱鴻林教授(左)的研究領域、就職情況和個人成就。接著,朱教授便開始了他精彩的演講。

話題先圍繞本次演講的兩個中心詞“中華傳統文化”和“素質教育”的概念展開。朱教授借用網絡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解釋,使聽眾們對此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維基百科里把“中華傳統文化”概括為哲學、語文、藝術和習俗;而百度百科認為,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內核,內容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等。接著朱教授又給大家闡釋了大文化與小文化、雅文化與俗文化這兩對概念。但是這些還不足以展現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教授指出,突出和保持“人之所以為人”的內蘊和表現從而使文化得以延續才是文化核心。由此,話題延續到了同樣以“人之所以為人”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在香港,人們不用“素質教育”的叫法,而是用“全人教育”(the whole person)這個概念。素質教育在于一個人發揮潛能的培養和品格的培養,包括四個方面:知本教育(知己)、品德教育(處己)、藝能教育(修己)以及酬應教育(待人)。

深入了解這兩個概念之后,朱教授進一步分析了兩者的關系。首先,中華傳統文化能在重視倫理、重視仁禮、重視報恩、重視教育、重視傳統和重視群己方面貢獻于素質教育,所以素質教育需要有中華文化的豐富充實;同時,中華文化又需要通過素質教育來傳承和發揚。因此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在當今民族復興時代,這兩者更具有特別意義——獨有的中華傳統文化孕育了獨特的大國風范,而好的素質教育更能彰顯華人風采。唯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受到世界的尊重與親近。

那么當今政府到底做得怎么樣呢?在朱教授眼里,政府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他向聽眾展示了一系列自己在大陸考察時所拍攝的照片,各個城市、每個地方,政府都通過宣傳、表彰、制度和社會活動等方式向人民傳達著這樣的理念。但是現實的實踐必定存在難度,當今中國政府在這個方面所存在的“化俗”問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教授提出了這樣的出路:讓所有人知道“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要求和完成的可能性,借鑒古人“鄉三物”(六德、六行、六藝)的理念和孔門全人教育的文化教學。為了闡釋可能性的問題,教授表達了自己對性善論的支持,并借用宋明理學中張載的氣學說中“變化氣質”的理論,認為人從一出生就被周圍環境中的“氣”所影響,因而掩蓋了本性中的善的部分。他的這種觀念給大家帶來了一種新鮮的思考理念。

在演講的最后,朱教授總結道:“好的素質教育”的目在于尊重包容、慈悲喜舍、孝悌、忠恕、成就自己又惠及物類;應該運用的學習內容與方法則有借鑒古代儒家教育、宗教文明知識、思考踐行以及適量的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演講結束后,朱教授還與在座的聽眾進行了更深入、更多元的討論,許多校外嘉賓和在校學生都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或看法,思想火花的乍現與碰撞,很是精彩。

攝影/ 黃靖文 邵鵬韜

撰稿/ 任楚

編輯/ 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