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嘉賓介紹

李歐梵,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曾任教于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印第安納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 重要著作有: 《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等。近十數年來在香港和內地出版的文化評論著作涉獵領域甚廣,包括音樂 、文學、 電影、建筑以及人文經典閱讀等。最近出版的中文書有:《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人文六講》、《音樂六講》和《情迷現代主義》等。

?

顧陽教授為我們帶來了簡單的開場白,她提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是人文社科學院的李瀟雨老師,大學的時候曾去蹭李歐梵教授的課,一堂開給5個人的課,旁聽的竟有50個人,而李瀟雨老師就是那五十分之一。李歐梵教授的個人魅力和學術造詣可見一斑。

李歐梵教授先從自己和港中大的淵源講起,港中大是教授任教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在這所學校的任教期間,因為偶然的機會,他開始研究起中國的傳統文化,并為之深深著迷。李教授說,雖然自己是個河南人,但到了現在,一把年紀了,他也沒想到要回到河南去。他認為,中國的傳統才是自己的家鄉,是讓自己魂牽夢縈的地方。傳統是個非常可愛的東西,它就活在我們的心中。李教授還把中國的文化傳統比作是鬼魂,就一直環繞在我們身邊,而他現在所做的,就是一件招魂的工作。

接著,李教授講到自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愛,常常做夢都能夢到司馬遷和屈原,他熱愛詩詞歌賦,覺得文字是一種媒介,通過文字,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那份豪情萬丈或是愁腸百結,這便是中國的文化傳統的魅力所在。

然而中國的文化傳統能留存到今天,勢必是和現代相結合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就像我們學校的理念一樣: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匯中國和西方。李教授以繪畫為例子,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結合。不管是豐子愷的《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一肩擔盡古今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還是吳冠中的《雙燕》、《大宅》,亦或是沈偉的《無題》,都是傳統水墨畫和現代手法的結合。而這些現代手法,又賦予了傳統不一樣的內涵和視覺效果。

豐子愷: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教授還提到,我們現在,不僅要學英文,也不能放棄中文的學習,這就像傳統和現代的碰撞,哪個都不能舍棄。在李歐梵教授未到來之前,只知教授精通音樂、文學,卻不知教授對美術也頗有一番研究,他對于傳統的現代意義的講解,也是讓大家大開眼界。最后的提問環節,同學、老師也都紛紛向教授發問,并得到了教授的詳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