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講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
Ikeuchi博士介紹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分為兩方面,即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數字化的手段在這兩個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Ikeuchi博士首先以日本民間舞蹈為例,向同學們闡釋了用數字化手段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舞蹈而言,人的身體被分為三部分加以研究,上肢,腰腹和下肢。每個部分在不同時段會呈現不同狀態,例如腳部就有左腿支撐,雙腳離地和右腿支撐三種,不同狀態間的轉變又會有不同的方式。機器人通過視覺系統對圖像信息加以采集,生成周期,最高點位置, 軌跡等數字信息,指導機器人對舞者的動作加以模仿。通過對傳統舞蹈進行數字化處理,不僅能起到記錄作用,而且使得后人可以理解其模式,進而加以學習。
接下來Ikeuchi博士開始講述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他提出這一方式最大難點在于需要設計新的傳感器和軟件系統,因為傳統傳感器多是以地面作為觀測基點,如果簡單采用用氣球搭載傳感器等方法又會扭曲圖像的形狀。所以他和他的團隊設計了一種全新的三維傳感系統,從不同角度對古建筑等進行數據采集。他展示了吳哥窟的數字化模型,以第一視角進行觀看,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相較于傳統的拍攝,數字化采集對吳哥窟進行了更加全面的采集與分析,甚至可以通過面部識別技術合成平均人像。一位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通過分析吳哥窟的數字化信息,發現了雕刻的變化,找到了佛教向印度教演變的重要證據。
理工學院院長蔡小強教授為Ikeuchi博士頒發了"大師講堂"紀念牌
最后,Ikeuchi博士就這一課題與在場同學做了深入探討,本期大師講堂在濃濃的學術氛圍中圓滿結束。
?
文字:虞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