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歷史所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以及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等等。著有《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等。

君權是什么?王權是什么?皇權又是什么?何為萬邦?何為邦國?何為國家?秦漢帝國前的中國呈現出怎樣的國家形態?此次講座將聚焦于夏商考古發現,結合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及古代文獻,帶領大家認識中國古代國家形態發展歷程,以及多元一統的王朝國家形態!

王震中教授最先解釋道,在我國商周時代,商王、周王所擁有的統治之權就是君權;諸侯邦國的國君,包括青銅器銘文和《尚書》所說的“邦君”,他們擁有的統治之權,也是君權;甚至到了秦漢以后,中央集權的皇帝所擁有的統治之權,也屬于廣義的君權。王權,有人指王國的最高統治之權。而對于王國的認識,有人認為凡是稱王之國就屬于王國。也有人傾向于把古代國家的君權統稱為王權,這既包括先秦時期王國內王的權力,也包括諸侯邦國內邦君的權力,甚至還包括秦漢以后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內皇帝的權力。這就是所謂君權即王權。這樣,君權和王權乃至皇權的區別就模糊了。

王震中教授說,在中國傳統史學中,在先秦時期,一般情況下,王權每每指的是商王、周王所擁有的最高統治權。在他近年的研究中,他主張把夏朝之前的“萬邦”時代的邦國國君(即邦君)的權力稱為“君權”,而把夏商周三代王朝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稱為“王權”,把秦漢大一統的帝國的皇帝之權稱為“皇權”。進行這樣的區別,是與他今年提出的中國古代在進入國家社會以后,其國家形態所經歷的“邦國——王國——帝國”說,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王朝為“多元一體(多元一統)的復合制國家結構”說,相聯系在一起的。

那復合制國家結構時期王權與君權有什么關系呢?王震中教授認為,所謂“復合制國家結構”是說夏商西周三代王朝都是由王國和諸侯邦國兩大部分組成,其中,商周時期,王國也被稱為“內國”,是對“天下”的支配之權。也就是說,王權是復合制的王朝國家的最高統治之權。

夏商西周時代的王權與王的稱謂有聯系,但又并非絕對相等同。說王權與王的稱謂有關系,是因為從有文字記載的商代和西周來看,作為王朝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都是稱王的。最后,王震中教授指出,君權、王權、皇權的遞進代表的是三種國家形態結構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