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張瓅文博士畢業(yè)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師從譯界泰斗Mona Baker與Luis Pérez-González兩位教授,現(xiàn)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翻譯碩士項目(MAT&I)負責人。她主要教授英漢交替?zhèn)髯g和翻譯研討課等課程。

? ? ? ? 張博士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超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其譯著豐富,治學嚴謹,時刻以身作則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此外,張博士還是紅酒、旅游、登山和潛水的資深愛好者,在課堂上也能將學術與興趣結合,處處散發(fā)著個人魅力。

? ? ? ? 做張瓅文博士的學生,會緊張,會受挫,甚至會因為自責而流淚。但同樣的,學生會收獲滿滿的專業(yè)知識,擁抱更大的世界。本期“師說”,我們以對話的方式,向大家介紹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的張瓅文博士。

?

張瓅文博士為口譯班教授Seminar課程

?

張瓅文博士

? ? ?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級講師,翻譯(筆譯/口譯)碩士項目負責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口譯研究哲學博士。張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研究、口譯研究、社會符號學和多模態(tài)研究。翻譯作品見諸于《玫瑰之屋》《在你曾在的地方》《把你生回來》《13歲的天堂》《漫漫歸途》《理想生活的起點》等十余本書。

?

? ? ? ? Q&A問答

? ? ? ? Q: 您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機緣是什么,哪一點吸引了您做出選擇呢?

? ? ? ? 選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叛逆”。當時我手上有三個選擇:一個在香港,一個在深圳,一個在上海,而我最后決定選擇這里,最主要是因為這所大學的“新”。其實,“新”是很多人都非常擔心的事。過去四年招生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擔心一所大學因為“新”會有很多不足、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在我看來,新代表的是一個機會,就是因為什么都沒有,所以什么都有可能。

? ? ? ? 作為第一個加入翻譯(筆譯/口譯)碩士項目的老師,說實話,那時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要面對什么樣的學生,也不知道同事會是誰,“不知道”是當時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所以你問我什么樣的機緣,其實是因為我想要去體驗這些新的東西、去挑戰(zhàn)未知。

?

? ? ? ? Q: 相比較而言,我校翻譯(筆譯/口譯)碩士項目的學生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收獲?

? ? ? ? 中國至少有200多所的翻譯院校,每一間學校都各有其特色與強項。這些年觀察下來,我覺得我們的學生是屬于幸福與幸運的一群,如果他們能好好把握與善用這一、兩年的學習機會與資源。

? ? ? ? (1)師資綜合能力強。在學翻譯的時候,誰來教翻譯其實很重要。在目前的市場上,專業(yè)譯者不少,有博士學位的人也很多,但是要找到有實務經(jīng)驗又有博士學位的人,我相信這個是全國翻譯院校目前最大的困境。不過我們學校翻譯項目的師資結構中,老師基本都有實務經(jīng)驗以及足夠的學術背景;

? ? ? ? (2)課程安排合理。在我們的翻譯碩士項目當中,老師的排課都是依照老師的多年專長,而不是因為需要開課,硬推給現(xiàn)有的老師;

? ? ? ? (3)教學內(nèi)容廣泛且實時更新。生活中其實處處都是翻譯。在我們翻譯項目,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教科書,課程內(nèi)容都是基于老師的個人經(jīng)驗與工作心得,而不是靠著教科書上面的內(nèi)容來教授;

? ? ? ? (4)實踐機會豐富。學以致用很關鍵,而不是只學理論。不管是在口譯也好,筆譯也罷,學校都會給學生不同的練習場合、方式、機會。以口譯為例,學校許多大型會議講座都是學生練習的場合;

? ? ? ? (5)學生能及時找到老師指導。很多學生應該都可以感受到,在我們這個項目當中,老師跟學生的關系非常密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導師。只要學生有任何需要協(xié)助的地方,無論是在學術或者生活上,要找到老師都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

隋云教授(左)與張瓅文博士(右)在口譯班模擬會議現(xiàn)場點評學生表現(xiàn)

?

? ? ? ? 教學與素質要求

? ? ? ? 關于課程設置,第一個學期開設的是實戰(zhàn)型的課程,包括口譯、筆譯、二外以及機器翻譯,第二個學期開設的是Seminar和翻譯理論。

? ? ? ? Q: 學習理論能幫助實戰(zhàn)性很強的口筆譯嗎,這種課程的安排初衷是什么?

? ? ? ? (1)從廣切入,尋找興趣點。翻譯(筆譯/口譯)碩士項目是一年制,同聲傳譯碩士項目是兩年制。攻讀一年制的學生是一個比較大的群體。學一年就要就業(yè),成為一名專業(yè)的譯者,說實話,不可能。要成為一個專業(yè)的譯者,需要時間的累積。在這一年當中我們能做的就是帶學生認識什么是翻譯,而翻譯所涵蓋的層面非常廣,不單純只是字怎么翻,而是在于翻譯的不同的種類、形式、領域,所以在一年當中如果走不了深,我們就得走廣,走廣了之后,讓你在這些廣的領域當中去找到你未來想要深入發(fā)展的方向。所以我們自然是希望把翻譯領域中的口譯、筆譯、CAT,以及翻譯理論,都能讓學生有所涉獵,也增加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與多面性。

? ? ? ? (2)實務與理論皆有價值。在過去這一段時間,我觀察到在翻譯領域中,有一些做實務的人瞧不起做研究的,也有做研究的瞧不起做實務的。我個人認為在翻譯領域當中,做實務也好,做研究也罷,都只是翻譯領域的一部分,不代表全部,所以沒有人有資格說做研究沒有價值,或者是做實務沒有價值,研究與實務應該是要并存。任何一個好的譯者也應該要能涵蓋這兩個面向,而不是只抓住其中的一個部分,然后把它當成是翻譯的全貌。我個人希望我自己的學生是有能力同時涵蓋實務跟理論兩個領域,因為這才是真正認識翻譯的方法跟角度。

?

2018級口譯班口譯老師與全體學生合影

?

? ? ? ? 對話自我

? ? ? ? 張老師求學時最開始想讀法律專業(yè),但最終修讀了媽媽給自己選擇的翻譯專業(yè),在這個領域不斷攻讀并獲得博士學位。大家對您在品酒、登山、沖浪等方面的興趣愛好也很好奇。

? ? ?? Q: 雖然翻譯不是您當時選擇的第一專業(yè),但卻一直堅持下來。翻譯對于您的意義是什么?

? ? ? ? 我覺得是心要大,做翻譯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題材,很難說這個我喜歡所以我做,這個我不喜歡所以我不做。如果你要把翻譯這件事情做好,你沒有選擇。如果你能在翻譯這件事情上養(yǎng)成為負責任而學習的態(tài)度,那我相信無論做什么,即便是翻譯領域以外的事情,你都有本事把事情做好。

? ? ? ? (1)用負責任的態(tài)度做好專業(yè)內(nèi)的事。其實大部分的大學生在選專業(yè)的時候,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其實不多,有的時候學生做的決定只是基于當下的想法,也可能是基于順從父母親的建議,但不見得是自己想要的。可是這并不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原因。大家覺得在大學要把本專業(yè)學好,可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在專業(yè)中把事情做好。所以當時翻譯并不是我的第一志愿,也不是我最想填的志愿,可是我同意把志愿給填上去,那么我就知道我必須要去承擔這樣的結果,既然結果已經(jīng)是這樣了,不管我喜不喜歡,這是我做的決定,那么我就要把事情給做好。而現(xiàn)在回頭看看,我很感謝母親當時的決定。

? ? ? ? (2)迷茫不是借口,專注當下。有些年輕人會說不知道自己要干嘛,甚至說不知道學翻譯要干嘛。說實話,如果是這樣的心態(tài),不管是學什么專業(yè)都不會知道自己要干嘛。如果心里只想我要去做我喜歡的事情,你其實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那學什么專業(yè)都是一樣的。我觀察下來,真正的成功的人,不在于學什么專業(yè),而是無論喜不喜歡都能把眼前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樣的人才叫成功,這才是一種對自己人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

?

張瓅文博士在冰島高地徒步旅行

?

? ? ? ? Q: 您有非常廣泛的興趣愛好,它們在您的翻譯之路上有起到何種幫助呢?

? ? ? ? 我剛開始在大學教書時是24歲。當時,每周一到周四,我就是做翻譯,當個正經(jīng)八百的老師。周五到周日這三天,我基本上就是跑到海邊去,潛水、沖浪、玩攝影、當調(diào)酒師。這樣的一個狀態(tài)大概維持了三年。之后去澳洲working holiday,然后再來就是去英國攻讀博士學位。

? ? ? ? 這一切都基于嘗試。對于年輕人來說,因為一直都在學習,生活中不是課本,就是手機,如果你的世界僅限于此,我覺得你很難知道你想要什么,或是你喜歡什么。如果想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東西、真正喜歡的事情,你必須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只是在電腦世界里面去羨慕別人的生活。也就是因為學了翻譯,所以你會去接受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我就會覺得只要是我沒有做過、沒有嘗試過的事情,只要沒有生命危險,我覺得都可以去做。

? ? ? ? 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叛逆的態(tài)度。可是我的叛逆不是說我想做所以我做,我喜歡做所以我做,我不喜歡所以我不做。我所謂的叛逆是不甘于這么平淡,但也必須要建立在對自己和對別人負責之上。但是即便我嘗試了學習某種事情,也不代表就說我這一輩子一定要一直做這件事情。因為沒接觸過,所以我愿意嘗試。嘗試過了,我覺得行,那就繼續(xù)做;不行,至少我嘗試過了,我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更重要的是,這種喜歡和不喜歡并不是來自別人的意見,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這才是最真實的。

張瓅文博士在“學勤夜話”活動中為大家介紹紅酒的濃醇雅淡

?

? ? ? ? Q: 您對自己以及同學有什么期待和祝福嗎?

? ? ? ? 簡單來說,我希望大家認真地活在當下,負責任地生活,認真地學習,盡情地享受青春,探索生活的各種可能性,讓未來的你感謝現(xiàn)在的自己!

? ? ? ?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你!

?

張瓅文博士與第二屆同聲傳譯碩士畢業(yè)生合影

?

轉載自人文社科學院微信公眾號

部分圖片由傳訊與公共關系處提供

?

攝影&采訪:

王明宇(2018級人文社科學院、祥波書院)

鄭惠澤(2018級人文社科學院、祥波書院)

何澤旭(2018級人文社科學院、祥波書院)

?

文案&排版:

鄭惠澤(2018級人文社科學院、祥波書院)

陳雅琴(2018級人文社科學院、學勤書院)

費軍(2018級人文社科學院、逸夫書院)

何澤旭(2018級人文社科學院、祥波書院)

?

編輯:

沈雅齡(2017級理工學院、思廷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