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風華·師者心語|陳永勤:立足大灣區,心系大中華,擁抱大世界
?
?
十年是見證者的十年,深港融合,灣區共贏;十年是教育者的十年,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十年是奮進者的十年,邁向一流,勇擘新篇。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十周年校慶之際,推出“十年風華·師者心語”校慶專題采訪欄目,共邀請到十位師者講述他們與港中大(深圳)的故事。本期為您帶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思廷書院院長陳永勤教授的專訪。
?
“我是同學的學長,我做老師也是他們的師長,我現在也是思廷書院的院長,我自己也是一個家長。”從學長到師長,陳永勤走過了穗、港、深三城,領略了灣區發展的浪潮。作為知名地理學專家,聯結深港兩地的學者,他對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著自己的灼見。

三個中大,四個長者
20世紀80年代,陳永勤就讀于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工作,1997年1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在那里工作了20多年,2018年又來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這里擔任思廷書院的院長。“所以我這幾十年學業、事業、生活、家庭都跟大學有關系,跟‘三個中大’結緣了一輩子。”陳永勤說。
談起自己從學長到師長的這段經歷,陳永勤感嘆道:“我好多同事都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一代人,我們個人的人生經歷離不開改革開放時代變遷的軌跡。”1977年高考恢復,炸響了改革開放的第一聲春雷,激發了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熱情。伴著這聲春雷,陳永勤在1984及1987年于中山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后來隨著開放的深入,陳永勤赴國外留學,1996年在美國喬治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到了人生后面階段能夠再回到國內,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我們都覺得很合適、很開心,也有一種回饋故土的特別感覺。我們經過了幾十年的積累,現在有這個心,也有這個力,為國家做點貢獻。”陳永勤說起這些,言語中依舊飽含著感激之情。
在“三個中大”工作的這段日子里,陳永勤印象最深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家長們。不論是招生宣傳還是校園活動,隨處可見家長們的身影,無處不感受到他們對大學的信任、支持和奉獻。家長和大學能夠有如此緊密的聯系和合作,這在全球范圍內都難得一見。陳永勤說:“大家能夠走到一起來,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和使命,那就是攜手合作、同心協力,通過大學的全人教育,培養并期盼著同學們擁有一段嶄新而美好的人生。”
?

植根雙城,共同成長
作為深港兩地不斷融合的親歷者,陳永勤從自己的專業角度講述了兩地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機遇下,深圳從一個小漁村逐漸成為中國的創新創業之都,這離不開深圳人勇于開拓、敢于創新的精神,也得益于它特殊的區位優勢。陳永勤介紹道:“從過去的‘前店后廠’到現在的‘南金融、北創科’這種發展模式,深港兩地之間都有非常好的配合,國家把深港的區域合作發展上升到粵港澳大灣區這種合作的模式,對于兩地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好處。”
“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優勢顯著,是全世界目前經濟發展最蓬勃的地方之一。”陳永勤拿起筆在世界地圖上指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位置,“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住在以大灣區為中心的一個大區域內,其中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的人口數量都是非常大的,而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在這個人口圈的中心位置。”他相信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浪潮中,深港雙城將有更多的合作機遇,必能激發出更多活力和更強的競爭力。
陳永勤常常和學生講:“我們地處在深圳,這是最好的地方,能夠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心系大中華,擁抱大世界。”他覺得一個地方發展得好與當地大學有著密切關聯。大學第一能培養人才,第二能創造知識,第三能用知識技術為當地的產業直接提供服務。陳永勤回憶十年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落地誕生時,正處于深圳經濟轉型期,深圳由過去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通過與當地企業緊密合作也參與了其中,發揮了大學獨有的優勢。
站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十年的歷史節點,陳永勤展望未來,希望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繼續發揮所擁有的天時地利人和,為粵港澳大灣區、大中華、大世界來培養更多的21世紀高端的人才。
“國家在繼續往前走,繼續開放的過程中,特別需要一些既有家國情懷,也有國際視野,國際化程度很高的、有能力有創新的高端人才,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一直堅持培養的,也是未來一直努力去做的。”陳永勤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