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是見證者的十年,深港融合,灣區共贏;十年是教育者的十年,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十年是奮進者的十年,邁向一流,勇擘新篇。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十周年校慶之際,推出“十年風華·師者心語”校慶專題采訪欄目,共邀請到十位師者講述他們與港中大(深圳)的故事。本期為您帶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副教授譚安厚教授的專訪。

擁有著歷史學、漢語言、工商管理和金融等多元交叉的學科背景,譚安厚教授始終在學者和實踐者雙重身份的引領下探索人生的可能性。八十年代初,他曾參與了中國第一所商學院的籌建,之后在香港從事銀行業和咨詢業長達七年;回歸學術界,他先后來到港中大和港中大(深圳)任職,現任港中大(深圳)經管學院副教授。關于一所大學如何培養國際視野的人才,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人生曠野

用譚安厚自己的話來說,從一開始學歷史,到后來參與中國第一所商學院的籌建,他一直都處于“an unplanned path(計劃之外的路徑)”上。他的早期教育從加拿大開始,對歷史的深厚興趣引領他進入大學學習藝術和歷史。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譚安厚的人生軌道出現分岔口——前往北京語言學院學習中文。人總不覺車輪滾滾向前,殊不知已駛向一片新田野,這個選擇徹底改變了他的職業方向。“我一直對中國感興趣,中國其實是我個人背景的一部分。我的母親出生在中國,她是一個在廣州出生的美國人,所以她的粵語說得很好。用中文交談是讓她感到最快樂的時刻之一,這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1978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中國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異軍突起,聚焦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討論,在譚安厚的眼中也不例外。他來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MBA,正式踏入商業和金融領域。之后,無論是在銀行業的工作,還是在幫助建立商學院的過程中,譚安厚都在學者和實踐者的雙重身份中不斷調整著自己的軌道。“當我從港中大畢業并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后,我成為了一名投資銀行家。我還幫助商務部在大連建立了一所商學院,我非常喜歡在東北的這段經歷,這讓我同時收獲了在商業領域教學的經歷。回到香港后,雖然我當了幾年的銀行家,但內心里我卻認為自己是一個學者。所以,我再一次改變我的軌道,去紐約大學深造。”

最終,他回歸學術界,先后來到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任職,把他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學術知識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港中大(深圳)是建立在港中大傳統之上的一所大學,能夠參與到其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

萬丈高樓平地起

談到對港中大(深圳)經管學院快速發展的看法,譚安厚表示,自己能成為這一變革的一部分感到非常榮幸,學院發展速度之快遠超他的預料。他回憶道:“當我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時候,我們在啟動區,只有幾幢破舊廠房改造來的教學樓。那個時候,我沒想到這所大學會發展得如此之快,不僅硬件方面,軟件方面在人才引進上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那時,我們還沒有這么多成熟的師資力量,但我們現在已經建成了一支非常優秀的擁有熱忱并具備能力的金融領域師資隊伍。”

他認為,大學在十年間的迅速發展有賴于對香港中文大學辦學經驗和理念的傳承,環球供應鏈及物流管理項目就是一次鮮活的實踐。這個聯合培養項目始于建校第一年,它之所以能在創校伊始便落地港中大(深圳)得益于高校間的“記憶”與信任: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哥本哈根商學院出于對港中大學術質量的認可,愿意跨越邊界,對建立在港中大傳統之上的一所新大學預支信心和厚望。“兩所高校對港中大(深圳)的信任來源于他們與沙田校區所建立的深厚聯系,這種記憶和信任,是中外合辦大學的優勢所在。”?

?

理解至上

當談論到港中大(深圳)國際化人才培養時,譚安厚認為,大學的國際化發展與深圳這所具有國際化背景的移民城市密不可分。“港中大(深圳)的學生和沙田校區學生的不同之處在于,沙田的學生出生在一個全球都市,而我們的同學來自中國五湖四海,選擇來到深圳——全國最為國際化的城市之一,他們是帶著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這個期許而來。這也體現了大學與這座城市的聯結。”

港中大(深圳)為學生提供了足夠多融入世界的機會,勇敢抓住這些機會,走出舒適區,通過個人經歷來了解世界的其他地方,盡最大可能通過個人經歷去理解他人,這是他對同學們的期許。在如今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理解”是譚安厚在采訪中提到最多的詞。“你必須能夠進入世界另一端的人的頭腦,從他們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你看到的也許并不是真相,這只是你兩耳所聞、五官所感的世界形態。所以你需要以某種方式進入他人的大腦,以他們的方式看到這個世界。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了解如何促成雙方達成共識。”

大學是個很浪漫、充滿理想主義的地方,身處其中的青年卻常常被未來可能遭遇的生活壓力灼了心,“where to go”是不少同學內心深處的疑問,與譚安厚教授的對談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盡管現在我們還不知道答案,但我們都是這個充滿意外的洪流中的一部分,努力理解他人并嘗試與之合作,我們都會成為答案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