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卉茜(Cici),現任大學藝術中心副主任,藝術從業人員

?

前言:如果大學生活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藝術則是那悄然流動的細節,既不張揚又無處不在。或許你很少留意,在夕陽的余暉下,池塘的微波輕輕蕩漾,點點光斑在水面上閃爍,定格了這一刻的靜謐與美麗;而校車上的涂鴉,在不經意間也為忙碌的日常增添了一絲俏皮與自由。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似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藝術對話——即使它們沒有鮮艷的標志,也沒有被正式認定為“藝術作品”,它們依然存在,存在于我們身邊。這是否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藝術”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它們能否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次對話,去感受藝術與我們的聯系。

?

我們是“藝術的橋梁和支持者”

學生記者:大學藝術中心(University Arts Centre,以下簡稱 UAC) 目前會為大學師生提供了哪些藝術類的活動?您對于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樣的?

唐卉茜(Cici):UAC的活動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板塊:展覽、演出和美育,每個板塊有專門的老師負責。

在展覽部分,2016年我們開啟了駐校藝術家項目,項目初衷是為同學們與藝術家交流提供豐富的機會。UAC一般有兩種方式與藝術家進行聯系,第一種以重力場美術館的“山河入海”展覽為例,我們先邀請策展人魏祥奇老師進行策展,再以策展人為核心,邀請國際級別的藝術家,逐步組建一個藝術家團隊。“山河入海”展覽團隊由十余位藝術家組成,團隊成員們共同構建起整個展覽。另一種方式是通過藝術家來推薦策展人。例如TC101的“淘金者”展覽,UAC的老師在DnA SHENZHEN設計與藝術博覽會上發現了藝術家徐沫的作品,隨后聯系他本人,溝通展覽事宜。

在演出方面,我們希望能夠填補一部分專業設置上的空缺(與大灣區其他的高校相比,我們學校目前沒有繪畫系、表演系、雕塑系等專業),為學生們提供可實踐的平臺。UAC管理和運營了大學中多個演出空間,比如,時空膠囊“黑匣子”劇場主要為學生社團和樂隊提供演出場地,助力學生演出的孵化、運營;逸夫國際會議中心的音樂廳禮堂主要是大型的合唱、室內樂等其他“高雅音樂進校園”的活動場所。學校的藝術團體也由UAC負責,目前旗下有五個藝術團:合唱團、管弦樂團、國樂團、阿卡貝拉團、室內樂團。藝術團每周都會組織排練,UAC也會帶領團體參加比賽交流。

美育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組織藝術課程以及與藝術機構合作設立美育研學基地。對于藝術課程,我們想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藝術常識和基礎實踐方法。我們曾邀請到國內知名紀錄片導演夏夢怡,為同學們介紹一些拍攝手法;也有做過有關昆曲、京劇的身段美學的課程。后面我們逐步開始在深圳建立起美育研學基地:琪藝術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深圳美術館。其中琪藝術館比較特別,館藏均為私人收藏的翡翠藝術品,并邀請到雕刻大師負責作品的工藝,能夠給同學們帶來不一樣的藝術體驗。

在工作中,我主要負責各組之間的協調,以及項目間資源的整合,因此需要深入參與每一個項目。我認為自己的角色是一個堅定的支持者,始終在背后為每個團隊和社群提供所需的資源和幫助。通過連接藝術家、策展人和項目,讓每一個活動能夠以最好的狀態展現在大家面前。這種角色定位其實也體現了藝術管理專業的社會屬性——我們是“藝術的橋梁和支持者”。

?

學生記者:大學藝術中心在策劃活動所時主要會考慮哪些方面?老師們又是如何挑選符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氛圍的藝術項目的呢?

唐卉茜(Cici):作為一所研究型的大學,我們致力于融合各學科的知識。通過藝術這一橋梁與媒介,引導師生們在多元的思維模式下探索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

回溯2016年開始做駐校藝術家項目時,徐揚生校長的初衷是邀請藝術家進入校園,與同學們增進交流,通過分享或者共創等方式拉近藝術家跟同學們之間的距離。這不僅能創造校園獨特的藝術氛圍,還能令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到,世界不僅限于自己所學的專業,藝術和大自然也能帶來更廣闊的啟示。
以最近為文藝季籌辦的活動為例,我們策劃了一個情緒交互音樂會。我們邀請的李星宇老師是一位專注于聲音藝術創作的藝術家。這個項目通過人的聲音配以特殊的裝置來生成音樂。這個小裝置可以感知人體脈搏心跳的數據和黑匣子里面的溫度、濕度,并且實時監控。李星宇老師以獨特的視角關注到了聲音和情緒之間的聯系,創新性地制作了這樣的交互去建構音樂會。

與此同時,秉持著“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辦學理念,我們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比如,重力場曾邀請兩位來自美國和中國香港的藝術家,他們將傳統的東方打擊樂器金鑼與西方的傳統樂器鋼琴相結合,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體驗。

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學生記者:有人認為,藝術是有門檻的,大眾所接觸的藝術表現更多地側重于娛樂功能,而非嚴謹的藝術創作過程。作為非專業的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參與到藝術創作中?

唐卉茜(Cici):大學藝術中心的理念正是要打破大家對藝術的固有認知,不讓藝術拘泥于條條框框。大學藝術中心致力于讓每個人都可以創作自己的藝術作品。這不僅是我們一貫的追求,也在全球藝術領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

每個人與藝術的距離并不應該由專業背景而決定。無論你是否來自專業的藝術院校,只要你有對于藝術的熱愛和向往,你就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去接近藝術。以李星宇老師的“情緒交互音樂會”為例,只要大家愿意來,就可以在展廳中自由地體驗各種交互裝置、借助聲音感受當下的情緒。在這里,音樂會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更是讓人們接觸、理解和再創作的一種途徑,這也是大學藝術中心一直在努力實現的核心理念: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我們相信,藝術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思想和情感,都是潛在的藝術家。真正重要的是保持自我表達的勇氣和探索的精神,不被外界的觀念所左右。在一生中,我們都有機會找到那個屬于自己的方向、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這一過程是不斷自我探索的,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藝術追求。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尋找答案的旅途中,直至到達最終的目的地。因此,藝術不只是屬于那些“精英”或“專家”,它是每個人的一部分,是每個人成長中的一部分探索。

?

“藝術的距離”是一個充滿張力的概念。在大眾視角下,藝術常常因其“專業性”或“高門檻”而顯得遙不可及。許多人覺得藝術離生活很遠,似乎只有“懂行”的人才能欣賞、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大學藝術中心的老師們始終致力于拉近同學們與藝術的距離,讓藝術先一步進入大家的生活,使每一個人都能夠自由地觸及藝術之美。當人們可以不必掌握那些晦澀的“專業密碼”,也能徜徉在藝術的世界,那這無疑是一種對“藝術距離”的重新定義。作為藝術的橋梁,Cici老師也在不斷地吸收大眾的需求,將藝術從大眾心中的象牙塔牽出,融入生活的細節之中。藝術管理的意義,正是在這種努力中顯現:讓藝術不再被“專業”壁壘所隔絕,讓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走近、體驗并享受藝術。

學生記者:陳智欣 2023級 人文社科學院 逸夫書院

責任編輯:唐嘉謠 2023級 經管學院 厚含書院

童溢 2023級 人文社科學院 道揚書院

編審/北海

攝影/張凌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