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有這樣一群追光者,他們用音樂點亮城市的角落,從校園走向醫院,讓巴赫的旋律在病房化作溫暖的樂章,他們走進各個社區,用《茉莉花》的優美旋律為身處陰霾中的人們帶來希望與清香。這就是“樂音暖陽”(Concordia Luminis)——由田思源老師(人文社科學院)與Stanislav Pronin教授(音樂學院)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

?

正如其拉丁語名字“Concordia Luminis”所寓意的那樣,“樂音暖陽”以音樂和互動教育項目為橋梁,將人文藝術與公益緊密相連,延展至社區活動、低收入群體支持與兒童教育幫扶等領域。自啟動以來,項目不僅得到了學校與師生的熱情支持,也在深圳多家醫院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動人旋律與溫暖故事。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樂音暖陽”,傾聽他們那些藏在音符之間的真情與心聲。

?

初心點亮夢想:“樂音暖陽”的誕生與使命

記者:這個項目是怎樣發起的,初衷是什么,大家都是怎么參與進來的?

Pronin:我一直想自發創立一個慈善組織,為最需要的人——比如醫院里的病人、低收入群體、陷入困境的家庭——帶來光明和希望,所以這個項目其實是在實現我的夢想。作為聯合創始人,我和思源老師會共同參與所有規劃與協調工作。在活動執行環節中,我負責音樂表演相關事務,思源老師則負責互動教育活動的實施。

田思源:和Pronin教授聚在一起做這個項目,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愿景,志同道合。我從初中階段開始參加志愿活動,一直在想能不能做長期、定期的公益,服務更多人。在港中大(深圳)剛好遇到同樣想法的人,我們討論后覺得想法很契合,就一起把這個事情做起來。

記者:項目名字有什么寓意嗎?你們希望通過音樂傳遞什么?

Pronin:項目的拉丁語名字是“Concordia Luminis”,譯為“樂音暖陽”,寓意著點亮、照耀和啟發。我們的理念是用音樂照亮大家的生活,鼓勵大家,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每次活動會包括表演和很多互動教育活動,反饋都非常好。有時,癌癥患者會告訴我:“你們的表演給了我們希望。”這正是我做這件事的原因,也是作為音樂人和人本身的使命。

田思源: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教授及我們師生的音樂表演,另一個部分是跟音樂結合的一些互動,比如給孩子們讀音樂繪本,講樂器、音樂故事,這些和演出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覺得音樂不僅是聽覺的盛宴,更是心靈之間的共鳴。

劉瀟雅: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也參加過類似的公益活動,把好聽的古典音樂帶給平時不怎么有機會聽到的觀眾。他們聽的時候會格外珍惜,而且特別認真,還會在后面寫小卡片給我們,如果是小朋友,他們就會畫畫。每次分享時都覺得無比感動,甚至是熱淚盈眶的感覺,這讓我們也覺得能夠分享是最大的快樂。正好我的兩個同事問我想不想加入這個項目,我很開心地答應了。我覺得我有責任要把好聽的古典音樂帶給他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藝術形式能走向大眾,治愈更多的人。

?

音樂的禮物:公益演出中的共鳴與感動

記者:這種公益演出和普通舞臺音樂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Pronin:最大的不同是,普通音樂會是觀眾來看我們,而在這個公益項目中,是我們主動走進醫院,去到患者和弱勢群體身邊,因為他們很多人沒機會去現場聆聽音樂會。他們知道我們本不用來,但我們愿意來,把音樂當作禮物送給他們。對于那些長期在醫院,很孤獨很痛苦的人,我們至少能在短時間內讓他們好受一點。

這和普通舞臺演出也有些相似之處,有些人來看音樂會就是尋求某種精神釋放,在古希臘叫做“宣泄”,通過藝術來釋放情感。我覺得那些不能來看現場的人,同樣應該得到這種情感上的安慰。

記者:有沒有特別難忘的瞬間?

Pronin:我有很多感動時刻,但有一幕的記憶最深。有一次我在病房演奏,里面只有三位患者。一位女士在做某種與癌癥相關的治療,我拉了巴赫D大調的曲子,她機器每隔幾秒響一下正好也是D音,和我演奏的樂音完美重合。這種音樂、醫療和患者的融合特別奇妙,讓我非常感動。

青春與音符同行:學生在公益中的成長與擔當

記者:我們注意到你們還邀請了學生參與,為什么想讓他們加入?如何看待讓學生體驗公益的意義?

Pronin:不論是音樂家、醫生、律師,都有社會責任,要為社區帶來正面影響。一個人如果沒有社群是無法獨立的,所以我希望他們學會服務社會,并能真正發自內心體會這種力量。

田思源: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育人。我們希望學生不僅追求學習成績的提升,更要有社會責任感。也就是說,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個體,而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同時,我們也希望幫助學生意識到,他們所學的東西有社會實踐價值和意義,而非止步于課堂。

記者:同學們,參與“樂音暖陽”公益演出對你來說有什么樣的收獲?

張雅熙:我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的大一學生,我是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其實我小時候也做過公益,那時候不是用音樂,而是跟著媽媽做心理疏導。媽媽是心理咨詢師,她會用舞蹈的方式去傳遞愛心。那時我就在想,未來能不能通過音樂來傳遞幸福,帶給大家力量。現在,我加入了“樂音暖陽”活動,在這次活動中用演唱的方式去傳遞我們的音樂,希望給大家帶來鼓勵和力量。我也希望更多人能在音樂中體會到幸福,獲得力量,這次活動也能豐富了我在公益方面的實踐經歷。

徐思遠:我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大提琴學專業的大一學生。對我來說,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次活動,不僅能夠用我的音樂去給一些弱勢群體、病患帶來溫暖,而且它會促使我去提升我的專業能力。我也可以通過我的專業能力去幫助他們,去增進社會的福祉,對社會做出一些貢獻。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感覺一切都特別值得。

?

匯聚支持的力量:“樂音暖陽”的愿景與拓展

記者:項目現在的進展和未來計劃是什么?

田思源:項目分三個目標:一個是在醫院(將來還會去鄉村、深圳社區)演出;也有面向患者、市民、留守兒童開展的一對一互動人文活動;第三個就是Pronin教授說的經濟部分——希望用活動籌集善款,不光帶來藝術與人文關懷,也能幫助經濟上有困難的家庭。

港中大(深圳)非常支持跨學科和跨專業的交流融合,所以,我們才會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做這個項目。學校給了我們這樣一個融合交流的環境與平臺,在做“樂音暖陽”活動時,音樂學院、大學傳訊及公共關系處,以及很多老師和同學都熱情支持和積極參與。我們不是兩個人在做,是一個群體在托舉和共同奮斗。每次招志愿者,各學院的老師、同事、學生都很熱情,響應特別快。

政府同樣給予了我們巨大的支持,“樂音暖陽”剛啟動時,我們咨詢了深圳市關愛辦的陳主任。他給了我們很多建議,比如哪些群體需要服務(包括患者和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如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小哥等),還幫我們聯系和協調專項基金的籌辦。政府和群眾共同監督,善款透明,確保幫到最需要的人。我們也希望以后能帶音樂去到更多地方,比如留守兒童的家鄉,并邀請他們到父母所工作的深圳,體會這座城市的愛與溫暖。

Pronin:我的想法是,除了深圳,我們還想去省內和省外的城鎮與鄉村,把音樂帶給不常有機會到音樂廳聆聽高品質音樂的人們,也希望為有需要的群體募集救急的資金。我們的愿景得到了很多積極反饋。我們希望不光在廣東,在中國做,還能做全球范圍的活動。

?

微光如炬:藝術與公益的深遠共鳴

田思源:藝術不僅在于舞臺上的璀璨一瞬,更在于它能化作暖光,照亮那些原本難以觸及的角落。

Pronin: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它連接了每個人的心靈,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

編后記?

正如Pronin教授在D大調旋律共振中感受到的“人與藝術的共生”,這個項目的終極意義,或許正在于讓每個參與者都看見:藝術不僅在于舞臺上的璀璨的一瞬,更在于它能化作暖光,照亮那些原本不可觸及的角落。而當更多師生帶著“不必是詩人,但必須是公民”的信念加入,當音樂的實踐與公民的聲音持續對話。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場由港中大(深圳)師生發起的公益探索,終將如活動拉丁語名“Concordia Luminis”寓意的那樣,以和諧之音點亮更多生命的晴空。

傳訊及公共關系處(CPRO)出品

統籌/策劃:杜美瑩、陳俊豆(CPRO)

拍攝/剪輯:陳鳴(CPRO)

學生記者:王哲(2024級 祥波書院 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