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杜洋教授采訪視頻截圖

“深圳是一個特別具有包容性的城市,
給了年輕人很多可能性”

“我們希望利用好香港高科技的研究成果,
深圳的科技配套。”

“非常非常慶幸,
我在歷史的機遇期回到深圳來發展。”


? ? ? ? 近日,作為深圳杰出青年的代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教授杜洋接受了梨視頻的采訪。下面,就讓我們透過采訪內容,與杜洋教授面對面,了解他選擇來到深圳發展的契機,他的興趣啟蒙與學習經歷,以及他在科研與教學上的展望。

杜洋教授簡介

? ? ? ? 杜洋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學者。他還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責任研究員,領導研究組從事重要藥物靶點的結構功能研究和新藥開發工作。

? ? ? ? 杜教授本科畢業于湘雅醫學院,隨后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2011年末赴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理學系,師從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教授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相關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6年成為斯坦福醫學中心固定職位的研究科學家。他曾獲授美國心臟協會全額博士后獎學金和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資助等,并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醫學院藥學系助理教授職位(已婉拒)。

? ? ? ? 杜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若干重要藥物靶點的GPCR為對象,從事其與下游信號分子復合物的結構、功能和藥物發現工作。杜博士迄今已發表40多篇高質量SCI論文,包括在Cell、Nature、JACS、Nature Commun、Chem. Sci.等國際頂級期刊報道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評選為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01

您是因為什么樣的契機來到深圳發展,并選擇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任教的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成立儀式

? ? ? ? “建立十個諾貝爾科學家研究院”是深圳市政府提出的“十大行動計劃”其中一項。我在斯坦福的導師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作為201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正是支持“十大行動計劃”的一份子。2017年,他邀請我與他一起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一起籌建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老實說,我那時剛剛拿到密歇根大學教授的錄取通知。這份offer其實非常難得,因為我的許多競爭者都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以及加州理工大學等等頂級名校。但是,來深圳發展對我來說同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所以當時我也非常糾結。

斯坦福大學科比爾卡實驗室全家福
(右二為杜洋教授)

? ? ? ? 最后促使我做出決定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徐揚生校長。徐校長曾聯系我,詢問我回國后是否需要什么支持。徐校長作為一位中國工程院的知名院士,能夠對我們這種很年輕、資歷尚淺的學者這么看重,讓我感到受寵若驚。也因此,我頓時就覺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這所大學的文化和價值觀不一般。第二天,我就立刻發送郵件表示,我愿意來到深圳、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工作。

02

您對生命健康領域的興趣最早是如何產生的,又經過了哪些學習發展歷程呢?

? ? ? ? 我對醫學的興趣,其實可以說是從小時候就開始了。我的父親是一位從事技術研究的工程師。因為他非常愛讀書,我從小所有的生日禮物,以及各種節日的禮物,基本都是他送給我的各類書籍。其中有一本,就是非常著名的《十萬個為什么》,正是這本書讓我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 ? ? 在我本科畢業時,我拿到了本校研究生的保送資格。但是由于研究方向與我的興趣不太相符,慎重考慮后我決定放棄這次機會。之后,我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成為了一名碩博連讀的研究生。在2011年,我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進行深造,跟從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從事藥物開發的基礎和轉化研究工作。直到2019年,我回國來到深圳,并選擇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任教。


03

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后,您對自己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有哪些展望?

? ? ?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一共有三個生物醫學領域相關的諾貝爾研究院,而我所在的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的核心目標就是做早期藥物發現。其實研究院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的時間就在去年。從入職到現在,我已經發表了十多篇有我署名的科研論文。通過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的技術和平臺優勢,我們研究院短短一年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科研成果,我們會盡快發表出來與同行分享,也希望這些科研成果能極大推動新藥的開發工作。

杜洋教授在研究室對學生進行指導

? ? ? ? 其實教授這份職業的壓力挺大,需要上課、做研究、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后、還要參與很多的科研活動。通常來說,即便是星期日,我們也不會休息,基本上都在實驗室工作。有些研究對環境的要求極為嚴苛,我們需要在2到4攝氏度的冷室中進行操作。因此,即便是大熱天我們也得穿著鴨絨襖進行工作。

杜洋教授為進入冷室工作準備的冬裝

? ? ? ? 對我而言,獨立做教授的時間還不長,我的本職工作就是要把課教好。同時,我還要好好培養自己的科研團隊,希望我們能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上發表我們的研究成果,讓相關領域科學家們能夠了解、接納我們的科研工作。既然我選擇回國,來到深圳發展,我就是把這里當成了未來職業發展的長期根據地,所以我從來也沒有考慮過以后再去其它地方發展。

?

內容來自對梨視頻采訪的文字整理
部分圖片由傳訊及公共關系處提供
文案:李依潔(2016級人文社科學院、逸夫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