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辯隊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語辯論隊(以下簡稱“國辯隊”)自建校伊始便與學校一同成長,參加大灣區各項大型賽事以及華語辯論世界杯、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等國際賽事,已獲得諸多獎項:

? 2018年深圳高校賽 冠軍

? 2018年南方杯辯論錦標賽 亞軍

? 2018年華語辯論邀請賽 資格賽八強

? 2022年華語辯論世界杯深圳賽區 冠軍

? 2022年深圳市“菖蒲杯”青年學子辯論賽 高校組冠軍/總冠軍

? ? ? ? 受訪隊員簡介:

?沈樂遙 2020級 人文社科學院 祥波書院 四辯

?劉先騏 2020級 人文社科學院研究生 逸夫書院 三四辯

?張婉婷 2020級 經管學院 祥波書院 三四辯

?段一好 2021級 人文社科學院 思廷書院 一三辯

國辯隊合影?

?

?2022年5月,國辯隊以5場全勝的好成績榮獲華語辯論世界杯深圳賽區冠軍;同時,劉先騏同學獲得“全程最佳辯手”稱號,沈樂遙、狄寅峰、張昕瞳同學獲得“單場最佳辯手”稱號。

? ? ? ?在本次專訪中,我們將走進這支素質過硬的隊伍,感受理性、嚴謹的辯論精神,傾聽隊員們的心聲。

?

? ? ? ? 在磨礪中進取

?2022年5月,國辯隊在期末周踏上了華語辯論世界杯深圳賽區的征途。原計劃是每場都有1至2位老隊員帶領新隊員,但是隊員們的學業繁重、考試交叉,幾經協商,只能采用“誰有空誰參加”的經濟性原則。因此,隊里總共只派出8位同學參加5場比賽,平均每人參加2.5場。老隊長劉先騏更是“勞模”,全勤參賽。

?隊員們既要兼顧學業又要準備比賽,個中辛苦不言而喻:團隊討論一般從晚上10點左右開始,結束后需要各自整理回顧,這時往往早已過零點,壓縮睡眠時間是常態。不過,這樣辛苦的經歷悄然改善著隊員們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緊張的賽程可以提高備賽效率——隊員們最大化地利用了空余時間,將原本花費在瀏覽信息等瑣事中的時間留給更重要的辯論賽。于是,大家討論半小時至一小時就能確定很好的論點,這樣的速度是從前難以想象的。

?對于沈樂遙而言,辯論賽促使她改善了學習習慣:如果在平時就定期進行復習、分階段鞏固知識、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就能對課業更有掌控感;把課業問題拖延至期末周解決,只會讓日程安排更缺乏條理。她認為,辯論賽也可以作為思維的調劑,并不會擠占大量學習時間,“可利用的時間比我想象的更多”。除了時間管理,她還分享了其他收獲:提高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判斷、挑選出相對有效的信息;獨立寫完攻防文件,學會全面思考、預判各種可能受到的攻擊與回應方式。有限的時間條件迫使她學習新技能,摸索著如何在極其高強度的比賽中不斷調整狀態,對抗壓力與負面情緒的干擾,同時準備新一輪的辯題。

國辯隊參加華語辯論世界杯深圳賽區的比賽

?

?近兩年,包括華語辯論世界杯在內的眾多大型賽事都在線上舉行,優點是節省交通時間、不受地點限制,而不利因素也十分明顯。首先是比賽氛圍的缺失與體驗感的下降:從前在線下,隊員們能直面對手和觀眾,受到現場氛圍的感染,更容易觸發“靈光乍現的瞬間”,使他們產生更多靈感,從而表現得更好。而如今,辯手獨自坐在電腦前,面對屏幕上的文檔和顯示講話者的小窗格,視覺與聽覺無法完全同步接收信息,很容易使反應變慢、注意力分散。其次,同隊成員之間的溝通更加不便:原本只需在隊友耳邊叮囑,或通過眼神交流快速意會,在線上卻需要隨時關注微信聊天框,也難免被無關信息打擾。面對這些新的挑戰,隊員們正努力適應,積累經驗,通過加強練習來解決設備操作、隊友配合等問題,思考如何在“云辯論”環境中把想法更好地詮釋給他人。

?為了提升團隊實力,國辯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訓練方法。在“以老帶新”的機制下,一位學長或學姐輔導4至5位新生,每周圍繞一個小專題或技術動作進行講解。全隊也會共同觀看經典的辯論賽,選取重點部分,由老隊員分析此處的優缺點。同時,國辯隊積極落實“以賽代練”的方法,每周五舉辦隊內賽,也鼓勵隊員積極參加校內、校外比賽。在準備大型比賽時,隊里還會設立資料組,該組成員負責幫助參賽隊員查找文獻,提取數據和權威觀點。

?隊員之間的配合度是影響團隊實力的重要因素,而配合度是在日常練習中培養、在備賽中深化,最終在比賽時展現的。賽前討論時,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常常出現,隊員們或各讓一步、修改框架、提取各觀點的相似處,或深入討論、選取便于求證和拓展的部分,又或者直接展開激烈的隊內辯論來爭取說服對方。在劉先騏看來,“讓四個想法各異的人在賽前統一想法”,是辯論的魅力之一。偶爾,新老隊員們會因為備賽的習慣、節奏不同而產生誤解和摩擦。這時,隊長會及時與他們進行交流,建議習慣了快速備賽的新隊員適應團隊節奏、積極參與研討,提前共享個人觀點與補充材料,展現自己對比賽的重視程度;勸導老隊員放松狀態,信任新隊員。最終,隊員們得以化解矛盾,繼續積極配合。在比賽中,同隊的四位隊員必須熟悉各自的攻防和戰場,熟悉賽前準備的材料,互相幫助填補漏洞、回應質疑。談起隊友間的合作,沈樂遙十分自豪:“我的隊友們始終嚴謹地對待辯論賽,秉持著‘符合邏輯,說服自己’的態度,重視從比賽中學習到的東西,而不是單純的輸贏。如果四個人的備賽、參賽氛圍非常好,我就能享受整個比賽過程,不論結果如何。”

?

? ? ? ? 在思辨中成長

?學習與鍛煉,是辯論賽帶給沈樂遙的重要意義。她曾經懷疑自己不適合辯論、不擅長捕捉他人的話語漏洞,是與隊友的交流解開了她的困惑。“那位朋友輸了模辯,卻沒有特別沮喪,反而來開導我,讓我看清辯論給自己帶來的影響,而不是把自己貢獻給‘贏得比賽’這件事情。于是我意識到,只要能從中得到鍛煉和成長,就是有意義的。例如,對一個看似混亂的局面擁有掌控力、憑自己的力量扭轉局面的過程,就能讓我感到快樂。”

?辯論也是走出舒適區、從另一個角度進行深入學習的過程。在辯手的心證(個人立場)與持方相悖時,如何發揮出色,是留給辯手的一項挑戰。對此,沈樂遙給出了答案:“我曾經分到過‘梁祝式的愛情才是真愛’這一持方,與自身的觀念相反。于是我和團隊查閱各種版本的古文原文、戲曲,進行大量的對比分析,發現‘愛情可以沖破客觀的外在束縛’這一突破口,又從‘愛的多面性’拓展,找到更多依據。其實,我在思考和心證相反的觀點時,會發現那些自認為熟悉的、似乎可以直接下定論的觀點,未必真的天衣無縫、完全值得堅持。辯手在場上說的任何話都不代表自己,而是為了扮演好‘辯手’的角色。如果每次都能被分到心儀的持方,就只是輸出已有的觀念,無法得到更大的鍛煉。”

?談及堅持參加辯論賽的動力,沈樂遙認為,“辯論隊里的人們”是最大的因素。“他們給予我極大的情感支持,像云朵一樣在我即將墜落時托住我。每次遇到問題,學長學姐都會教給我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甚至直接做我的一對一陪練,為我講解技術;在管理方面遇到難題時,國辯隊教練宋教授耐心地開導我、給予我一些建議;隊里有一個生日記錄表,由指定的一位同學在群里帶領大家給當天過生日的壽星發送祝福;如果學業等壓力過大,我們允許隊員休假,調整完畢再回來比賽。”在這個“云朵遍布”的團隊,每位成員都能在辯論技能精進的道路上收獲友誼,回饋關懷。

?“國辯隊不僅僅關注輸贏,更關注著給隊員們創造更好的體驗。”沈樂遙說。我們期待著國辯隊再創佳績,將這份對于辯論的熱愛傳播至更廣闊的天地。

2022年華語辯論世界杯深圳賽區冠軍

?

?除了沈樂遙以外,另外三位隊員劉先騏、張婉婷和段一好也分享了他們與國辯隊的故事,以下是學生記者和隊員們的對話。

? ? ? ? 學生記者:你加入國辯隊的初衷是什么?

?劉先騏:延續一種習慣和責任。我在本科期間就一直帶領校隊參加辯論賽,承擔領導者的角色,訓練與比賽早已成為課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讀研以后,我離開了原來的隊伍,面對日程表上的空缺,內心依然希望把參賽這一“習慣”延續下去,力爭獎項。

?劉先騏(左一)參加第八屆深圳高校青年學子辯論邀請賽

?張婉婷:以前從未接觸過辯論賽,非常想嘗試參與這項競技性極強的比賽。同時,我希望在國辯隊學到更多知識、提升辯論技能,所以堅定地參加了新隊員選拔比賽。

?段一好:2018年華語辯論世界杯的決賽驚艷了我。當時,詹青云是最打動我的選手,她至臻的立論、清晰的邏輯和形象的語言表現令我耳目一新。她陳述的“青年人拓寬自己人生邊界的可能,是在拓寬這個世界價值判斷的可能”也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認識到在辯論賽中可以進行思想的爭鋒和價值觀的嚴肅探討。

? ? ? ? 學生記者:請分享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辯題。

?張婉婷: “殺死機器人士兵是否道德”,來自我大一入隊前的最后一場選拔賽。當時,我和好朋友一起組隊,團隊氛圍、備賽狀態都很好。雖然我們離冠軍只有一步之遙,倍感遺憾,但是我找到了一個理想的打辯論的氛圍,獲得了極佳的參賽體驗感,也第一次拿到了“最佳辯手”稱號,還是有很大的收獲的。

張婉婷(左二)參與校內賽

? ? ? ? (以下兩個辯題分別出自2019年、2021年的深圳讀書月辯論賽,它屬于開放性比賽。)

?劉先騏: “生活中應不應該注重儀式感”。當時有許多市民駐足旁聽,十分關注比賽,賽場的氛圍十分濃厚。當時,半年未參賽的我正借助校外賽進行“康復訓練”,整個團隊也處于適應和重建的階段。我們一邊適應比賽環境,一邊重新思考獲勝的戰術、方法,了解聽眾對辯論的接受度和接受方式。

?段一好: “年輕人可不可以躺平”。我看到臺下有許多長輩帶著孩子觀看我們辯論,于是更深刻地意識到,辯論賽不只是一場思辨的游戲,更是一個傳播觀點、和觀看者進行交流的機會。我們是帶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在進行表達,所以更要直面當下、慎重選題、理性表達。

? ? ? ? 學生記者:在你心中,一位理想的辯手應該具備什么能力或素質?

?劉先騏: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傳遞給他人。辯論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容,一個是技術。擅長表達的辯手會傾向于內容方面的輸出,給這個題目賦予他獨特的思考。我認為辯論的內容比技術更重要。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和自己的思想,只進行技術上的操作,比賽的觀賞性就會降低。辯論的核心價值在于詮釋,在于“每個人對辯題的看法是什么樣”,以及“能不能把看法展現給別人”,并且力求全面具體地表述。

劉先騏(后排)參加2022年深圳市“菖蒲杯”青年學子辯論賽

?

張婉婷:兼具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是對辯手的基礎要求。如果表達能力足夠好,即使其他方面沒有優勢,也可以通過隊友協作來彌補。往下再挖一層,就是思考能力。有深度的論點、論證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判斷能力,而判斷來源于辯手自己深入的思考。許多著名的辯手都會有自己的辯論風格,這就源于他們思考問題的視角,以及能在一個問題里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獲得更好的解析。

段一好:直面事物的本質。一位理想的辯手應該對辯題產生深刻的思考,在辯題中盡可能地發掘每一個事物的實質,僅僅使用邏輯上的詭辯、無價值的空話和套路來辯論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即使獲勝也很難有太大的價值。

?

? ? ? ? 學生記者:有人認為辯論的意義不是求勝,而是求知,通過不同立場探討事物的本質,從而學習到更多。對于你而言,辯論最重要的意義是什么?

?張婉婷:找尋自我。“自我”可以是一個辯題下的持方和立場,更長遠一點,就是“想要成為的人”。因為一個辯題底下可能有兩種或更多種觀點,不是非黑即白、對錯分明的,評委判定勝利的標準就是邏輯自洽。就像人生,沒有哪一個選擇絕對正確,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向內和向外探索,然后找到自洽的觀點。我們可能會身處搖擺的立場中,但不必一直想怎樣才算“正確”,更重要的是走一條不讓自己后悔的道路,找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段一好:消除誤解,讓事物模糊的定義更清晰。因為之前嘗試閱讀過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所以我對語言哲學抱有一些興趣,對客觀事實和語言命題之間的邏輯對應關系很比較留意。討論辯題時,我們首先會追問“是什么”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例如追問“年輕人超前消費的現狀是什么,什么是貿易保護主義,什么是中庸之道”。給每個具有多重意義的詞下清晰的、符合當下現狀的定義,消除歧義、達成共識,并使其具體化,在我看來是辯論的核心價值之一。其實這也是語言的意義,是實現社會大分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是我們進行任何一項人類大規模合作的基石。

段一好(右二)參與校內賽?

? ? ? ? 學生記者:喜歡國辯隊的哪些地方?

?劉先騏:第一,國辯隊有一個很完善的體系。部門分工明確,大家對于辯論、對于爭取榮譽有一個共識。第二,國辯隊是一個團結上進的隊伍。站在參與者的角度,無論是積極的賽前準備、比賽中默契的配合,還是賽后的梳理總結、互相學習,都能體現每一個隊員的責任心。入隊3年,我們團隊共同摸索出贏得比賽的方法、更好地詮釋觀點的方式,獲得了3次校外賽冠軍。

?張婉婷:國辯隊給予我非比尋常的包容和歸屬感。我不但如愿學習到了各類專業的知識,而且結識了一群“可以認真討論各種問題”的朋友。以前,周訓結束后我們會組織飯局,從嚴肅的訓練狀態回到輕松愉快的生活狀態,大家的關系也從對手、隊友、評委轉換成好朋友,自由地聊天。國辯隊教練宋教授是一位可靠的前輩,對每一個隊員的指導和關心不限于辯論領域,而是包括了我們的生活、學業。這個團隊是一個溫暖的家,能掃除我內心的孤獨。

?段一好:國辯隊是一個進行嚴肅討論的地方,能讓隊員們思考并深入探究事物的更多面,了解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從歷史文化、生物醫療,到稅收政策、時政新聞,應有盡有。國辯隊讓我暫時走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抬頭仰望知識的浩瀚星空。

國辯隊參加第七屆深圳大學生思辨大賽

記者/戴一諾

編輯/溫詩玥

主編/吳一鳴

網頁編輯/沈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