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大紫荊勛章獲得者,畢業于嘉諾撒圣方濟各書院,其后升讀香港大學,1980年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同年加入政府成為政務主任,并于2006年9月晉升為首長級甲一級政務官。2007年由公務員轉為問責官員,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成立的發展局局長。2012年6月,國務院任命其為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2017年3月26日,當選為香港第五任行政長官;4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布國務院第678號令,任命林鄭月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誓就職。2022年4月4日,林鄭月娥宣布不會競選連任;6月30日,林鄭月娥五年任期完結,并為42年的公務生涯畫上句號。

2023年5月24日,林鄭月娥女士應邀到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為校內師生就《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和兩會精神看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作專題報告。上午,林鄭月娥女士在校長徐揚生教授陪同下參觀辦學設施,考察科研平臺,了解大學近幾年的辦學進展。她肯定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科研創新、企業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徐揚生校長向林鄭月娥女士介紹港中大(深圳)辦學進展

2018年3月,林鄭月娥見證祥波書院成立儀式

2018年7月,林鄭月娥參觀大學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發展的重要見證人,林鄭月娥女士已經是第四次來到這里。早在2012年,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女士就出席了大學啟動校區的開工儀式,并與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先生一起,在啟動區圖書館前親手栽種下一棵鳳凰樹,此后,這棵美麗的鳳凰樹見證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的全部歷程;2018年3月,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女士出席了大學第四所書院祥波書院的成立典禮,并于同年參觀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2020年,大學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在前海舉行掛牌儀式,林鄭月娥女士專門錄制了視頻致辭;2021年開學典禮,林鄭特首通過視頻為大學和新生送上期許和祝福,同年9月6日,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率香港特區代表團訪深,并在深港高層會晤暨深港合作會議簽約及合作項目啟動儀式上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揭牌。

林鄭特首在任期間非常重視深港兩地教育科研人才之間的交流合作,不遺余力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協作發展。她非常重視作為深港兩地合作辦學代表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發展,參與并見證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辦學進程中每一個重大的進展與成就,長期關心和支持大學的發展。她曾表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成功標志著粵港兩地合作的無限可行性。

此次在校參訪期間,林鄭月娥女士接受了大學校刊《神仙湖畔》雜志的專訪,闡述了她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深刻見解,并表達了她對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的深切關心與殷切期望。

林鄭月娥接受《神仙湖畔》雜志專訪

?

香港迎來新局面、新未來

灣區融合發展更添活力

林鄭月娥女士于2017年至2022年間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在其任內大力支持并深度參與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與融合。粵港澳大灣區包含了廣東省轄九個地級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大灣區的建設是國家戰略發展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決策。

2017年7月1日,即林鄭特首上任的日子,在習近平主席的見證下,粵港澳三地政府與國家發改委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從那天開始,三地政府和相關部委便開始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原則和思想,并著手制訂相應的措施與政策。經過一年多的精細籌劃,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該文件進一步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也奠定了日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基本方向。而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身體力行,在她的努力與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幾乎所有的職能部門都與大灣區重要城市相應的部門構建起緊密的聯系,從而使得粵港合作朝著更加全面且細化的方向邁進。

作為享譽國際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在此背景之下,香港在大灣區融合發展中有著聯通內外,提供發展動力的功能,如何更積極地用好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平臺來增加香港的經濟動能,并通過香港的國際地位引進海內外人才技術,把金融中心以及其他產業做大做強,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重要的一步。林太表示:“現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有九個內地的省轄地級市,對于金融服務有著較大的需求,香港充滿活力的資本平臺恰能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為大灣區的發展注入活力。這一點,也正是‘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關鍵點;新冠疫情后,現在已經實現全面通關,我對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p>

談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目標,林鄭月娥提到,大灣區的發展定位必須與國家整體發展一致,以大灣區創新開放的活力為國家的整體目標添磚加瓦。通過黨的二十大報告,我們可以具體地看到未來中國將如何從各個方面進行深度改革并發展成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社會。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香港發展 “八大中心”的新定位,即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商貿中心、亞太地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耙粐鴥芍啤睘橄愀蹘砹霜毺氐膬瀯?,粵港澳大灣區的平臺又為香港帶來了諸多的機遇,所以對于香港未來的期盼,就是根據國家的定位,結合香港的整體環境,具體來說,即是實現這“八大中心”的全面發展,為大灣區和國家做出貢獻。

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三年來,香港局勢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香港未來由治及興的發展也有了明確的方向。林鄭月娥充滿信心地表示,只要利用好國家提供的平臺,結合現有的優勢,香港一定可以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家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應用普通法,有著健全的法制、獨立的司法權以及各項嚴謹的規管制度。只要在大灣區內實現貨物、資金、人才及信息的自由且有序的流動,并構建強大的海內外聯系,必定大有可為。在此基礎上,香港可進一步發揮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金融中心、外來直接投資目的地、商品貿易樞紐等功能,并同時增強香港的科研、文藝等新產業。在未來國內大循環及國內國際雙循環全新發展格局中,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的發展規劃將香港置于重要戰略地位。在自身的城建規劃方面,香港正在開展東大嶼人工島填海,增加土地供應,以及建設將與深圳協同發展的北部都會區。

?

青年風華任在肩 逐夢灣區正當時

在談及為大灣區制定綱要時,林太表示,大灣區城市群的國家定位應該是多元開放與科技創新,也是“一國兩制”的新實踐。香港在過去所取得的成功是基于社會的自由、開放、包容、多元。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平臺,以香港為代表,大灣區對于海內外的企業和人才應保持開放與熱情的態度,任何人只要有興趣來大灣區發展,愿意在大灣區學習、創業、就業,實現理想,就是大灣區的建設者。同時,林太對于來到大灣區的青年也寄予了厚望,希望每個在大灣區奮斗向上的年輕人能夠為大灣區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香港來說,大灣區的融合也充分發掘了其發展潛力。香港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730萬的人口,緊缺的土地資源造成了香港發展過程中的很多限制。但是,大灣區擁有大約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超過8500萬人口,為香港的發展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大灣區這個大平臺上,輔以政策與海內外市場的支持,香港在經濟發展上的瓶頸將得到解決。大灣區經濟總量高達1.9萬億美元,具有空前的消費潛力,香港融入大灣區之后,就獲得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同時也拉動了內地的消費水平,為經濟的全面復蘇提供契機。例如一些產品的設計與買賣,對于服務的提供者而言,市場交易的對象就從700多萬人躍升為8000多萬人,再加上廣闊的海外和大陸市場,這必然促進香港與內地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除此之外,粵港澳大灣區一些成功的先行先試的策略在未來有可能推廣至全國,成為城市群建設的一個參考模板,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工作與建設經驗的勞動者在未來全國的發展就會有一定優勢。

在談到香港與內地青年之間怎樣更好溝通交流時,林太表示,香港回歸祖國至今還不到30年,在此之前由于歷史的原因,香港長期在另外一個制度系統里面成長與發展,因此,香港和內地在文化與制度上的差異導致兩地青年在理念與思想上有一定差別,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青年人必須認識到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在“一國”的框架之中,受惠于國家的大力支持,保持了繁榮昌盛。所以香港的青年一代應該多認識、了解國家的發展,從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她希望內地的年輕人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認識香港的歷史和發展趨勢。兩地青年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并包容彼此文化的差異,互相交流、溝通。在這方面,粵港兩地的政府都付出了許多努力。在香港,中學生有很多機會到內地去交流、考察、實習。同時,香港特區政府還在三年前推出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方便和工資上的補貼,借此來鼓勵香港青年將目光從香港放大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尋找更多的機遇。林太表示,香港與內地城市的融合還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應該不會很長。兩地青年在不久的將來可以融為一體,不會再分誰是內地人、誰是香港人,而是共同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者。

?

十年奮斗薪火相傳育國家棟梁

對于大灣區教育方面的合作,林鄭月娥表示:“教育在任何地方都是很重要的,因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經濟、文化、政治在內的許多方面的發展都需要高端人才,所以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視教育作為深度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優勢。香港的五所大學位列世界百強,在基礎研究、國際交流等方面表現出色,因此,大灣區的教育合作就是要充分推廣這些大學成功的經驗,在大灣區的內地城市開展合作辦學,或者是在學術和科創方面進行深入交流并強化合作,無論哪個方面對于整個大灣區建造人才高地和科技創新中心都大有裨益?!?/p>

明年恰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建校十周年,作為深港兩地合作辦學的典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一直積極探索粵港兩地教育合作模式,并不斷取得卓越成績。林鄭月娥女士多次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也十分關心大學過去十年取得的發展成就。她表示:“短短不到十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招收的學生水平、校園的建設、科技創新、與企業的合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績;應該可以說是兩地合作辦學的先行者,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時至今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正在不斷完成當時賦予它的四個使命,也就是做粵港深度合作的重要示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基地,為國家培育人才;組建國際一流科研創新平臺,支撐大灣區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發揮香港獨特優勢,貢獻國家?!?/p>

最后,林太也祝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同學都能夠具有國際視野,對社會有承擔,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優異的成績,為國家未來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

記者/丁凱倫(2022級 經管學院 思廷書院) 董楚珮(2021級 經管學院 學勤書院)

撰稿/丁凱倫(2022級 經管學院 思廷書院)

編輯/葉潤博(2022級 金融工程 道揚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