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教授

熊教授于2001年獲得杜克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在此之前,他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學士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他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及經濟學教授,他還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署研究員。熊教授是全世界金融界中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學者之一,在國際學術圈及政策決策層中都發揮過重要影響力。他在世界頂尖經濟及金融雜志發表過四十余篇關于各類研究主題的論文,例如投機泡沫、金融危機、行為金融學、大宗商品金融化、中國金融市場等。他在金融泡沫方面的研究曾被美國主流媒體例如華爾街日報專題報道。熊教授曾獲多項榮譽,包括美國金融學會2012年度史密斯·伯林頓最佳論文獎、美國西部金融學會2013年度納斯達克集團最佳論文獎、中國2015年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2018年中國當代經濟學獎、2023年當選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他于2016-2022年出任美國金融學會旗幟期刊《Journal of Finance》聯合主編。

?

“神仙湖經濟學人”非常榮幸能夠邀請熊教授分享他的求學經歷和學術研究。在驚嘆于熊教授的非凡成就之余,我們也通過訪談感受到他對自我的坦率,對學識的好奇,和對世界的熱忱。因此我們以梭羅的名句為題,希望熊教授的經歷與思考能讓讀者在人生的漫步或攀登中獲得啟示,增添力量。

?

求學之路:從物理到金融

不同于現在,2004年之前中國在美留學生總體較少,國內關于出國留學的信息也并不充分,而熊老師正是在1993年信息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選擇了赴美留學。

圖:1985-2021年中國在美留學生

圖片來源:IIE Open Doors, https://opendoorsdata.org/

?

主持人:您在很早的時候就出國求學,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第一次出國讀書的經歷嗎?

熊教授:1993年,我赴海外深造,當時就讀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中科大是一個鼓勵出國留學的學府,盡管當時整體上選擇出國的學生并不眾多,但中科大學生出國的比例頗高。即便如此,當時關于留學的信息相對匱乏,我對國外的認知甚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也缺乏明確的方向。我跟隨師兄師姐出國,但對自己的未來職業道路并無確切的規劃。之前我一直專注于理工科學習,對外界許多其他事務了解不多。然而,出國后我逐漸認識到世界之廣闊,機會之多元。因此,同學們無需過分焦慮,世間總有各式各樣的有趣事物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每個人終將找到自己的道路。以我個人經歷為例,我當時也感到焦慮。作為物理系學生,出國深造后發現相關學術工作機會有限,見識了不少學長六年博士畢業后求職的困難,他們需要繼續從事多年的博士后研究才有可能獲得大學的教職。然而,我后來意識到自己的選擇不僅限于物理學研究,實際上還有更多的職業道路可供選擇。

?

主持人:是什么契機讓您最后從物理轉向金融呢?

熊教授:在我的博士項目的第一個暑假,我有幸參與了一個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進行的重大項目的暑期實習,這最終促成了我職業方向的轉變。這個實習機會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一位知名教授提供的,他在CERN的該項目中擔任項目組長,并偶爾會向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這一機會備受追捧,眾多學生都希望能夠參與其中。帶著試試看的心態,我申請了這個機會,并幸運地被選中。這是一個難得的寶貴經歷。然而,暑假結束后,我強烈感覺到這種工作環境可能并不適合我。我所在的小組擁有400多人,僅是CERN眾多小組中的一個。在實習期間,我被分配到一位博士后的團隊中協助工作,但由于項目規模龐大,暑假結束時也未能完全理解小組的整體研究課題。這段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物理學的前沿研究與書本上的理論和模型有著顯著的差異。在高能物理的具體研究項目中工作更像是在一個大型公司機構中,需要強大的溝通協調能力來與眾多研究人員合作,這是我之前未曾預料到的。在深入考慮我的具體工作內容后,我意識到物理研究并非我所追求的職業方向。因此,在暑假結束返回學校后,我開始探索更加適合自己的新職業道路。

決定不再進行物理研究后,我開始思考新的職業方向。當時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研究生,學校地處紐約市中心,與華爾街相鄰。許多學長在物理學博士畢業后選擇前往華爾街工作。在我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時,不少朋友向我提出一個建議:也許我也應該考慮加入華爾街。這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未來的職業道路在華爾街,為何還要堅持完成物理學學位,而不是直接轉向金融領域呢?商學院的一位朋友也建議我直接申請金融專業的博士項目。當時,我對金融領域相對不太熟悉,因此根據朋友的建議,在商學院選修了一些金融相關的課程。由于這位朋友專攻金融工程,我的初步了解更多是從金融工程的角度。盡管如此,在申請博士項目時,我同時考慮了金融工程和傳統金融兩種方向。最終,這兩個方向的項目都接受了我的申請。當時,我并不能完全區分這兩種項目之間的細微差別,但我決定既然要學習金融,那么就在傳統金融項目中深入學習。因此,我最終選擇了杜克大學商學院的金融博士項目。

到了杜克大學后,我才意識到深入學習金融需要掌握大量的經濟學知識。因此,我的博士學位第一年實際上是在經濟系學習。直到那時,我才開始對金融和經濟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主持人:您進入金融的博士項目之后,會覺得學習和生活上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嗎?

熊教授:當時我經歷的轉變確實很大。由于我對經濟學的許多基本概念缺乏理解,甚至一些本科階段應掌握的經濟學知識對我來說也是陌生的,所以我的第一年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尤其是在宏觀經濟學的課程中,我幾乎完全聽不懂。幸運的是,課程作業中涉及了許多公式和模型,特別是在微觀經濟學方面,有著清晰的假設和公式體系,因此在完成作業方面我并未遇到太大問題。此外,之前在學習物理過程中積累的數理訓練也為我在技術層面上提供了一定優勢。因此,盡管在聽課方面有所不足,我仍能夠應付作業和考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考慮到當初計劃去華爾街工作的目標,我并沒有過分在意博士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困難。


圖:紐約金融區的主要投行分布。華爾街是紐約市曼哈頓區一條長僅三分之一英里的街道,今日已成為紐約金融區乃至全美金融服務網絡的代稱。

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WallStreetOasis/status/1303974014948343809

?

主持人:既然一開始是想去華爾街工作的,后來又是什么使您決定從事學術研究呢?

熊教授:1997年暑假在完成兩年的博士課程之后,我有幸在美國證券化(securitization)行業剛起步之際,在巴克萊銀行進行實習。當時,這個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需要大量兼具金融和技術背景的人才。這種新興的金融產品,包括各種債券及其衍生品的打包和再銷售,當時還不是標準化產品,因此需要建立模型來進行定價等工作。作為我第一次踏入華爾街,我感到非常興奮,特別是考慮到相對于商學院博士生有限的生活補貼,工資顯得非常可觀。整體來說,這份工作體驗是相當不錯的。

然而,當暑假結束時,盡管我的上司提出讓我留下繼續工作,無需返回學校完成博士學位,我卻有了不同的想法。我發現實習期間的工作實際上相對單調乏味。我主要的任務是使用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編寫程序,用于執行定價模型、處理輸入數據、并輸出定價等信息,以便進行實時交易。但我發現所用的模型并不特別嚴謹,工作內容也相對簡單。此外,我并不喜歡華爾街的工作生活方式,例如長時間的工作日和缺乏個人空間。盡管華爾街提供的薪酬和待遇非常吸引人,但經過三個月的實習,我意識到這種工作并不適合我。雖然我的崗位技術性較強,但這種工作方式并非我所追求的。我更傾向于獨立思考問題和進行研究。

最終,我選擇回到學校繼續進行我的學術研究。我意識到,只要能夠全神貫注于研究,學術領域同樣是一個極佳的選擇,它為我提供了在學術機構中找到教職的可能性。因此,我重新回到校園,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我的論文和研究課題中。這是我在那幾年內做出的又一次重要的職業規劃調整。我深信,只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態,全心投入,并且愿意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這個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探索和適應。

?

熊老師在華爾街的第一份實習與1990年左右開始出現的“資產證券化”緊密相關。當時,不同于傳統上的發放貸款并將其保留在資產負債表上直至到期,金融中介機構開始在資本市場上出售貸款池。而通過組合這樣一系列流動性較差但預計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最終將資產的預期現金流轉換為流動性和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產品的過程則被稱為“資產證券化”。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正是“資產證券化”發展得最為迅速的一段時間。

圖:圖中顯示了美國私募證券化和公司債券的發行量。2002年,證券化債券的發行量(6624億美元)首次超過公司債券的發行量(6367億美元)。

注(1):以上關于“資產證券化”的部分闡釋及圖片參考自Gorton, G., & Metrick, A. (2013). Securitization. In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 (Vol. 2, pp. 1-70). Elsevier.

注(2):以上關于“資產證券化”的部分闡釋參考自唐涯的財新博客:《資產證券化的“前世今生”——美國篇》(https://tangya.blog.caixin.com/archives/141320)

?

學術生涯:思考、探究、推廣

主持人:談到研究,我們對您的研究內容也很好奇。您一些論文給出的結論和我們直覺中的并不一樣,比如最近那篇和張老師合作的關于土地市場價量分離的文章,對我們的啟發很大。所以想請老師介紹一下您的研究以及其中有趣的地方。

熊教授:近幾年,我專注于研究中國特有的“混合經濟”模式。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年間,中國經濟實現了顯著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盡管中國經歷了許多市場化改革,其經濟模式與歐美典型的市場經濟仍有明顯差異。中國的經濟結構主要是市場經濟與政府干預的結合體,因此我通常將其稱為“混合經濟”。

這個混合經濟模式融合了許多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特元素,是在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經濟改革過程中逐步探索和形成的。這種模式下深層次的運作機制及其相關效應尚未被系統性地研究和解析。這對國內外學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政策調整做出客觀而理性的理解,對于理解和指導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要求我們深入分析混合經濟模式的內在邏輯、效應及其對未來政策的影響,以便更好地把握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和趨勢。

?

接下來,熊老師為我們具體介紹了“混合經濟”可能有的優勢和缺陷:

混合經濟模式有效地融合了市場經濟的顯著優點,例如市場提供的激勵機制和在信息流通上的各種優勢。同時,它也保留了政府對市場的一定干預。眾所周知,政府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因為市場經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各種外部性問題。通過政府干預,可以有效解決或調和市場經濟本身的外部性問題。因此,將市場經濟與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預相結合,可以將兩者的優勢互補,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

然而,這種結合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放大兩者各自的問題。在市場和政府干預的結合過程中,如果不恰當地平衡這兩方面,可能會導致原有問題的放大。事實上,中國經濟近兩年遇到的許多挑戰,與這種混合經濟模式的實施和調整密切相關。因此,我認為混合經濟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這對于理解并解決中國經濟目前和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

在說明了“混合經濟”的特點之后,熊老師指出,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當下,仍然有很多機制上的原理值得研究者們去深挖:

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市場化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不斷探索中前行的,變化迅速,因此對一些機制的研究并不十分透徹。關于為什么某些機制有效而另一些則無效,還缺乏充分的解釋。在實踐中,我們主要是根據經驗來選擇最佳機制,但無論是從學術還是政策的角度來看,這些機制背后的具體和深層原理都不是非常清晰,也未經過細致的研究。進行這樣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在復雜的領域中,需要反復推敲和深入分析,我認為以前可能并沒有足夠的機會進行這樣的研究。

現在,隨著改革進入更加深入的階段,“深水區”,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改革的步伐不再像以前那樣快速,這就需要我們更深入地研究機制的基本原理。我認為,很多問題需要經濟管理專業的同學們仔細研究思考。不能簡單地照搬西方的經驗。中國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有許多中國特有因素。因此,我認為需要根據中國獨特的發展背景和歷史經驗深入探究,進行數據分析。

?

主持人:您在作出這些深入的分析之前,是怎么確定您具體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問題的呢?

熊教授:我認為,一旦對某個領域產生了興趣,最重要的是要廣泛閱讀。當你進行了大量閱讀后,很多問題會自然浮現,這時就需要你嘗試去尋找答案。課堂教學能提供的知識是有限的,而真正的研究并非僅僅是做數學題,數學只是一種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對特定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例如,我們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去理解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它存在哪些問題、主要問題是什么等。實際上,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是關鍵,能夠提出深刻且有意義的問題非常重要。一旦你確定了研究問題,無論是通過理論分析還是實證分析,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解決這個問題。

經濟和金融領域的研究往往旨在通過這些方法發現和解決世界上迫切的經濟問題。最關鍵的是對這些問題保持興趣,渴望去深入了解。有些問題可能已經在公共討論中被提出,但這些討論可能不夠深入或準確,甚至可能未能觸及核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你進行獨立思考。近十年來,我也逐漸將研究重點轉向國內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我發現這里面蘊含著許多激動人心的問題。我相信,只要你對這些問題充滿興趣,總能發現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

主持人:您在發表學術成果之余,也建立了VoxChina這個平臺,它以一種非常簡潔科學的方法讓我們對學術增進了解。因為我們自己讀論文比較慢,有時候也不知道應該閱讀哪些論文,有了這個平臺以后,感覺自己與學術的距離近了許多。請問您最初是怎么想到建立這個平臺的呢?

熊教授:近年來,對中國經濟的研究逐漸增多,這些研究涉及諸多相關領域,包括經濟學、金融學以及發展學等,也有國內國外學者廣泛參與。然而,由于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各自的專業領域,信息和知識的交流與共享成為一個挑戰。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種平臺來促進這些不同領域研究成果的流通,使各領域的學者能夠相互了解和借鑒。

在這種背景下,進行論文的概述或摘要制作會很有幫助。這樣的概述可以快速向廣大學者和公眾傳達論文的主要結果和啟示,而不必要求每個讀者都深入理解每篇論文的全部細節。對于那些對特定論文內容感興趣或認為需要深入了解細節的讀者,他們可以在閱讀概述之后,再去翻閱整篇論文。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一個精準的概述提供了更為有效的信息獲取方式。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才建立了這個平臺,旨在為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公眾提供一個簡潔、高效的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的渠道。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推廣和傳播學術成果,也有助于激發跨學科的思考和研究。

圖:VoxChina公眾號二維碼

?

師長寄語:建議和期許

主持人:我們的同學們目前也面臨著選專業、是否出國等等選擇,大家都感覺風險不小。您覺得我們應該以什么心態來面對呢?

熊教授:許多時候,我們面臨的選擇看似充滿風險,主要是因為我們對它們還不夠了解。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雖然似乎做出了多次重大的調整,但一旦對新選擇有了足夠的了解,這些變化并沒有那么困難。例如,我從物理轉向金融,這在表面上看似一個巨大的跳躍,但實際上,當我深入探究后,卻發現這是一個可行的轉變。事實上,我在理工科領域的背景甚至為我在學習和研究金融與經濟中帶來了一些優勢。

因此,很多時候,看似巨大的差距和風險其實是由于缺乏了解所造成的。一旦我們深入理解了自己面臨的選擇,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每個選擇的可能性和潛力,從而做出更加合適的決策。了解和熟悉是減少不確定性和感知風險的關鍵。這種態度不僅適用于職業選擇,也適用于生活中的許多其他領域。

?

主持人:有一些同學會覺得自己對學術有一點興趣,但又不太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做學術。您對這些同學有什么建議嗎?

熊教授:我們的計劃很難完全跟上不斷變化的認知和外部環境。因此,對未來的計劃不必過于明確。如果對某個領域感興趣,嘗試一下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某個領域不適合自己,隨時可以進行調整。關鍵在于確定一個大致的方向,然后沿著這個方向前進。在了解和嘗試的過程中,對相關行業和領域的深入了解,將幫助你逐步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

許多行業所需的技能是通用的,如學習能力、建模能力、溝通能力和寫作能力等,這些在任何領域都是寶貴的技能。在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你同時也在鍛煉自己,這些能力在未來無論有何種調整都將是你的寶貴財富。

因此,如果對學術研究感興趣,不妨勇敢嘗試。即使將來興趣發生轉移或找到了更合適的領域,可以隨時做出調整。這個過程本身,其實就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部分。通過不斷地探索和調整,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

主持人:最后,可以請您對我們的讀者說幾句話嗎?

熊教授:我想對我們經管學院的學生們說幾句。經濟管理學科與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在這個領域中,不論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在政策制定上,都存在許多有趣且對未來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眾多問題和挑戰。盡管我們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和媒體報道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觀點和討論,但很多問題的根本機制和原因可能非常復雜,不一定能通過常規教學或報道被完全講解清楚。因此,對于學生們來說,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于他們深入理解和分析經濟現象,也能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抓住新的機遇。

特別是在未來的一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中國經濟預計將經歷更多的變化和轉型,獨立思考的能力將成為把握這些變化的關鍵。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們適應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也使他們能夠為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

本文轉載自《神仙湖經濟學人》、?Lakeside Economist微信號

記者:金芳羽 陳心怡

編輯:宋陽波 金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