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風華·師者心語|張博輝:懷探路使命,筑時代大學
?
張博輝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執行院長、校長講座教授、深圳數據經濟學院副院長、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與社會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張教授擔任廣東省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廣東省深圳市銀保監局金融創新咨詢委員會、責任管理教育中國學術委員會副會長。張教授曾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商學院任職終身正教授、國際金融中心副主任。張教授于2008年畢業于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學獲得金融學博士學位,此前分別于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和2003年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獲得工程學學士學位。張教授開展多個方向的研究,包括金融科技、可持續金融、信息媒介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中國和外國資本市場。
2015年夏,一雙手在熾熱的空氣中揮舞,指向面前沙盤上滿眼的黃土,比劃著新教學樓、圖書館、書院區的輪廓,仿佛下一刻就可以在一片荒山中將這些建筑平地抬起——這是張博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見的第一面。彼時大學,不過是山腳下一眼足覽的幾棟樓房,而他身旁的徐揚生和羅智泉兩位校長,卻用無比熱忱的目光,在四周空曠的林間勾勒著一幅幅學府的藍圖。正是在這一時刻,張教授心中“建好一所大學”的目標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

懷揣使命,建設大學之路堅定可愛
提起自己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印象,張教授想到的第一個詞竟是“可愛”。師生平等交流、同事友善合作,大學建設的一路走來,他始終享受著愉悅而融洽的工作氛圍。猶記17年加入大學之初,張教授課后時常和同學們一起在校園中聊天,每每提及同學們心中的學術追求和未來展望,張教授便被他們的樂觀、積極所感染。這份獨屬青春的活力在張教授心中無比珍貴。“未來是在同學們身上的,我們很希望能在這所大學做一些事情,一些基石甚至是墊腳石的工作,能讓學生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走向世界,去尋找更廣闊的天空。”一屆屆同學的成長,讓這份筑基的使命在張教授心里愈發堅定。在大學工作的這些日子,也因同學們變得格外可愛。
然而,開拓大學的任務絕非輕松二字可以形容。從零到一的建設,必然是辛苦且艱難的。在張教授的回憶中,有一個瞬間讓他格外的感動:“那年是一個很炎熱的夏天,熊偉院長帶著我們好幾位教授在大學中參觀,站在志仁樓外汗流浹背地給大家分礦泉水時,仍在不斷地跟我們介紹著他對這所學校的規劃和理解。通過他的語言,我最深的感受便是他的真誠,強烈歡迎世界各地的學者來到大學共同建設的真誠之心。”正是這份共同的誠摯熱情,賦予他們源源不絕的動力,為這項十年乃至百年的工程奠基。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第一年,張博輝教授便開始著手設計金融工程的本科項目,專業設計、課程設置、師資配備,一項又一項的難題擋在眼前,可僅僅過了一年,學校的首屆金融工程項目便已萬事俱備,啟動招生。難以想象這從無到有的背后,是多少繁瑣的工作和日夜的操勞,驅使著他行動的不僅僅是目標,更是一份建設好大學的教育使命感。
“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到一所大學的建設,”張教授強調道,“我們過去工作的學校,可能已經設立了將近百年了,你很難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帶來多大的一個變化,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你能看到你所帶來的改變和成果。”
的確,從2018年金融工程專業首次招生,到2022年首屆金融工程學生畢業,張教授親眼見證著第一批學子在這個項目中成長、發展、走向更高的舞臺,這讓他倍感欣慰。知名教授的紛至沓來,經管學院的發揚壯大,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的拔地而起,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的快速發展,這些年來的一切變化與進步,都如明星般熾亮璀璨,彰顯著開拓者們點滴付出帶來的收獲與回報——建設大學的熱情和動力便以此為源。 我想,張教授口中的“可愛”二字,不僅是形容這一所大學的生活點滴,更像是形容自己摯愛的孩子,在辛勤的哺育和歷年的見證下,茁壯成長。

擁抱時代,發展學院之路未來可期
轉眼十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完成了萌芽時期的蛻變,而經管學院和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高金)也逐漸積累了雄厚的師資、豐富的教資和濃郁的學術氛圍。悉數過往的經歷和未來的格局,經管學院和深高金有著什么樣獨特的發展優勢呢?對此,張教授言簡意賅地總結了“天時地利人和”三點。
“首先天時,便是學校自2014年起這十年的發展過程,都依托了國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時代背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同時以創新來去驅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這其實賦予了經管學院和深高金研究院很大的使命。”張教授這樣解釋道,“而地利,我們依托的資源便是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從1963年到現在,港中大商學院培育的校友將近4萬人,遍布于世界各地,同時它也是亞洲首家設立工商管理學位的商學院。憑借這樣良好的地緣背景,我們也就用同樣的標準和理念來建設經管學院和深高金。”
關于“人和”,張教授則尤其提到了廣東省、深圳市以及龍崗區的各級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優秀的學術人才,為大學創造了良好的學術、科研環境。同時,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深圳的科技金融中心的共同作用下,區域內許多企業、組織也和大學建立了互動與合作,為學生的職業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天時、地利、人和的三重加持下,經管學院和深高金的發展成果也十分驚人。張教授介紹道,學院的全職教授已達到135人,開設了6個本科生項目,9個授課型研究生項目,還有5個研究型研究生項目。累計招收了本科生超5700人,碩士生超4300人,博士生80余人,其中本科生就業率超95%,碩士生就業率超97%,體量和質量相較十年前都有了質的飛躍。不難看出,立足大灣區時代背景,兼具深港兩地精華的經管學院和深高金,在這片金融腹地上展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在下一個十年乃至更多個十年的道路上,它們的前程將不可限量。

立足社會,培養人才之路創新獨樹
在種種豐碩成果的背后,人才培養的辦學理念應是一所大學的發展之本。在這個問題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也有著自己的獨特答案。
“我們所培養人才的重要目標就是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具有人文關懷,以社會福祉為己任,同時勇于創新,嚴謹務實的棟梁之材。”在張博輝教授看來,深圳乃至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發展離不開全世界經濟社會的合作,也離不開國際市場的平臺,因此,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人才是經管學院始終的培養目標。同時,如今全社會全世界都面臨著嚴峻的可持續發展挑戰,我國也將雙碳政策作為了新的發力點,在這樣的基礎上,經管學院也希望培養出更多具備可持續發展觀點、具備人文關懷的人才。張教授始終認為,可持續理念在學校的人才培養觀中十分重要。“我們經常說德智體全面發展,那么如果說智力對應的是GPA的話,德、體對應的應是其他的維度的指標,我們每個同學擅長的地方不一樣,我們也是希望去探討一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的方案,來從更多的維度幫助我們同學一起成長。”在多元的評價體系下,每個學生才能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學院也才能培養出維度更廣的杰出學子,以順應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潮流。
而提到新時代潮流,創新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大特質。張教授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位置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優勢——“每個人來到深圳這個城市,都應該想去成就一番事業,申請更多的專利,成立更多的新興企業,用源源不斷的創新去推動發展,所以我們希望培養的人才也兼具這種創新創業的意愿和動力。”在每一屆學生畢業之際,張教授都希望他們去做一些不一樣乃至“crazy”的事情,開辟更多前人未踏的路徑,帶動更多的人去愿意嘗試新的事情。這樣一來,社會的創新風氣便得以建立,經濟的發展也就有了更多的活力。
在采訪的最后,張教授還著重強調了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感。“在我們課堂教育中,我們希望不光把經濟金融、市場營銷的相關知識納入課程中,我們還希望去兼具社會和環境責任感的培養,我們經常說在一個行業,我們培養的是領導者,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要肩負起社會發展的責任,成為社會發展的領軍人才、棟梁之才。”在他看來,大學是整個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員,學校一方面從社會中汲取養分,另一方面應將自己的科研成果、人才培養回饋給社會,這便是為什么大學選擇在成立伊始便建設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為社會打造一個國際化的智庫平臺。心懷社會,永遠是經管學院育人樹才的重要目標。
?
因共同的理想而結識,開拓出學院的發展道路,張博輝院長見證了大學的不凡過往,也對大學的未來建設提出了自己的洞見和愿景。相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會像十年前的沙盤中那樣,順時代而生,走向無比光輝的前程。